文庙街道吴村算好经营土地 “四本账”壮大集体经济
山东宁阳县文庙街道吴村位于县城以北,属于城乡结合部,共有335户,1235人,耕地面积1084亩。近两年来,村集体通过盘活集体土地资源,探索出了一条发展现代高科技产业带动生态旅游业、推进生态文明社区建设的发展路子,拓宽了城郊村转型发展的空间。村集体现有固定资产352.2万元。2011年村集体经济总收入118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9640元。目前,已栽植白术200多亩,白术苗100亩,核桃苗200亩,太空土豆150亩,辣椒、韭菜200多亩,2012年预计产值可达200多万元。
一、算“对比账”,流转土地资源搞集约发展前景引人
2011年3月吴村组织全体村干部和部分党员、群众代表到全国有名的药材生产基地—安徽省亳州市古井镇参观学习,数千亩蓬勃生长的木本药材,收益惊人。回来后,村两委立即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商讨通过流转土地发展高附加值农业产业,支部书记李万海向村民算了一笔账:没亩地每年种两茬粮食,按2011年小麦、玉米价格算,除去人工肥料,收益平均在1500元左右;若种药材,以皂角为例,每亩地集体可收益1.5万元,以土地入股算,每0.6亩为一股,每股每年800元递进+1300元流转金+两次收益分红,每亩平均超过4000元,“土坷垃”也会变成“金疙瘩”,村民普遍支持把流转出土地,集约种植。
二、算“土地账”,“苗随地走”的增值效益诱人
村“两委”发放1000多份倡议书,按照“群众自愿,集体栽种,收益分红”的原则,引导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统一经营管理,与农户签订了流转合同,成立了“圣地农庄科技示范园”。并多次向省农科院种植专家请教,研究市场规律和市场需求,对圣地农庄进行规划,1084亩耕地全部发展成既有观赏价值又有经济效益的高产农作物,白术、防风、红豆杉等名贵药材与土豆、辣椒、核桃等农作物相间,再加上20亩的现代化双层遮阳高科技示范棚,让土地变成了“寸土寸金”,为了不浪费一寸土、一脚地,村委又提出了改造“三地”(闲置地、废弃地、林业地),利用“四旁” (村边、路旁、河渠、阳台),打造“苗随地走”的空间发展模式,让有空闲地的地方就有苗,有苗的地方就长钱。通过对村里可规模利用的“三地”进行细致的规划和合理布置,种植土豆80亩、核桃苗60亩,预期可增收60万元。在路旁、河渠、村边按照1米1棵的种植要求,种植皂角、木瓜苗2.5万株,树间种芍药3万余棵。同时利用8栋回迁住宅楼的200余户阳台,培植盆栽药材600余盆,仅此一项,除去给每户50元种植成本和每盆50元的收益分红外,还可增收5万元,阳台也成了增收致富的“黄金宝地”。通过盘活各类土地资源,高附加值农业形成了点面结合的种植格局。
三、算好“责任账”,分秒必争的干事气势逼人
圣地农庄科技示范园开发建设是一项投资大、用工多的工程,必须强力度推进,村“两委”一班人坚持向时间要效益,用汗水换成绩,号召全村人每天都想着发展,每时每刻都瞪着眼干。村里为每位村干部都配备了电脑,树立“学习一分钟就是多挣一分钱”的理念,不断开阔视野,更新知识,村里实行零招待,村干部全日考勤,激发了争先干事的热情。村“两委”先后投资300多万元购置了种植药材的挖坑机、地膜覆盖机、开沟机等多种机械设备,从改善基础设施到引苗、种苗全程靠在田间地头,亲自干,仅仅3个月时间,硬化生产路30多公里,挖掘排水沟8000多米,整修桥涵10多个。同时,还聘请专家继续技术培训,与多家制药企业洽谈,达成购销一项,解决药材销售的后顾之忧。
四、算好“市场账”,三产齐进的整体趋势喜人
按照规划,圣地农庄科技示范园是集种植、加工、销售、旅游为一体的绿色产业园,是一项可多处开花的“朝阳产业”。村“两委”发挥临城靠企的交通区位优势,进一步规划了“红杉公园”,以红豆杉为观赏植物,发展观光旅游业,现已与泰安、曲阜两家旅游公司达成合意向,同时加快建设宜居生态文明社区,完善社区服务中心、幼儿园、文化大院等公共配套设施,在旧村改造过程中采取筑巢引凤的方式引进项目,繁荣二、三产业,真正把吴村建设成为一产高效发展、二产规模推动、三产锦上添花的集体经济强村。五年后,城中村改造完成,仅物业和门面房出租可增加集体收入500万元,圣地农庄每亩纯收入5000元计算,可增收500万元,全村年集体收入将超过10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