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阳:小蟋蟀撬动一方经济
2017-11-07 08:43:00来源:中国旅游报作者:郑燕
游客在挑选蟋蟀(郑燕 摄)
近日,山东省宁阳县一年一度的中华蟋蟀文化节热闹地拉开了帷幕。令人惊奇的是,这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县城,却是全国北方最大的蟋蟀市场交易所在地。每逢夏末秋初,在位于宁阳县泗店镇的蟋蟀交易市场,全国有将近20万游客汇集于此,斗蛐蛐、买蛐蛐,该县每年成交蟋蟀近亿只,相关产值达10亿元。随着当地不断做大蟋蟀文章、增加文化元素,蟋蟀已经成为当地最有特色的旅游商品,并撬动了一方经济。
火爆的蟋蟀市场
立秋,天才蒙蒙亮,宁阳县泗店镇的街头无数提着篮子、带着小罐的村民熙熙攘攘围在一起,外地蟋蟀爱好者也渐渐围拢上来挑选蟋蟀,俨然成了一个“蟋蟀王国”。
在离市场不远的一角,来自天津的刘先生和李先生早在蟋蟀文化节开幕前两天就到了镇上收蟋蟀,两人手里各拿着一根竹签,不慌不忙地斗蛐蛐、收蛐蛐。“好几年了,每年入秋都要来镇上住上一个多月。”在刘先生看来,这儿的蟋蟀品种多、质量好,“还有就是性情刚烈、搏斗凶狠,强悍而善斗。”一上午的时间,刘先生的四方桌前就没少过人,附近村里的村妇、蟋蟀捕猎高手,都拿着自家捕来的蟋蟀供刘先生挑选。附近曹家庄村的村民刘大姐已经拿着自己捕捉的蟋蟀,转了四五个摊位。
因为每年都频出高价蟋蟀,也就不难理解为何村民一到这个季节就一股脑钻进田间地头逮蟋蟀。火爆的蟋蟀市场行情使一些在外地打工的本地人也纷纷“回巢”投入这一行当,捕蟋蟀、卖蟋蟀。柳沟厂村村民颜景增是泗店镇的一个地道村民,平时都在外务工,但只要一到秋初时节,他就雷打不动地回家捉蛐蛐,他能够凭借声音来判断蟋蟀的品质,“几十米开外就能听到蛐蛐响亮叫声的,肯定是品质不错的大蛐蛐。”为了捕捉到品质较好的蟋蟀,他每天都要在田地间从凌晨4点待到上午10点多。
斗蛐蛐“斗”出文化
为了在蟋蟀产业中不断融入文化元素,让蟋蟀及衍生品成为当地最有特色的旅游商品,每年8月初到9月底,当地政府都会举办中国蟋蟀文化节、中华蟋蟀大赛、精品蟋蟀拍卖会、蟋蟀文化采风、展览和蟋蟀文化研讨会,吸引数以万计的游客到宁阳斗蟋蟀、买蟋蟀。
在宁阳县历年举办的旅游商品创新设计大赛上,涉及蟋蟀的旅游商品品类有50多种,包含工艺蟋蟀罐、蟋蟀根雕、蟋蟀挂件、蟋蟀十字绣、蟋蟀T恤等众多由蟋蟀衍生出来的旅游商品。这些衍生品逐渐形成规模,也让当地农民增加了致富的途径。
“今年的蟋蟀文化节除了举行一些摄影采风活动和风光文化游活动,还将开展‘保护虫源地,虫籽回故乡’蟋蟀文化研讨会,致力于蟋蟀品质的提升和蟋蟀资源的恢复。”宁阳县宣传部工作人员介绍说,为更好地保护虫源地,传承蟋蟀文化,泗店镇将联合科研院所继续加大优质蟋蟀资源的研发保护力度,开发蟋蟀文化旅游系列文化产品,建设中华蟋蟀产业园和蟋都古镇商业街。
蟋蟀文化节举办期间,笔者走进宁阳蟋蟀文化主题博物馆“国虫之乡”展厅,风吹过郁郁葱葱的玉米地,捕捉蟋蟀的感官实景仿佛让参观者身在其中。据介绍,为打造“宁阳蟋蟀”这一文化旅游名片,加深大众对蟋蟀文化的认知和认同,泗店镇高标准建设了“天下第一虫——中国宁阳蟋蟀文化主题博物馆”,在博物馆内运用VR虚拟现实技术实现了微缩景观场景还原,让游客身临其境。在“国虫之兴”板块,还用场景复原、人物蜡像等手段1:1创作清代斗蟋场景实景,让宁阳蟋蟀之兴在这里得到充分直观形象的体现。
蟋蟀经济显实力
宁阳伏山镇的老张跟蟋蟀打了20多年的交道,是加工蟋蟀衍生品的直接受益者。“好多蟋蟀爱好者把收来的蟋蟀放我这,加工成蟋蟀工艺品,收取的加工费比我平时做的挂件贵很多。”老张说,由于蟋蟀寿命短不易保存,现在添加上荧光粉、点缀上花草加工成艺术品,不仅保存时间长,销路也不错。
而每年到了斗蟋蟀的时节,上万游客同时涌入宁阳,也让泗店镇的旅馆、农家乐火了起来。
过去,在伏山镇上经营着一家早餐馆的村民老李,借此发现了商机,索性将早餐馆进行了装修,开了一家小旅馆。立秋之后,全国各地涌入的大量蟋蟀爱好者都成了他的座上宾,小旅馆生意越做越红火。“虽然房间不是很多,但是入秋以后的这段时间,旅馆收入就能有好几万,比以前早餐店的生意好太多了。”
笔者了解到,不仅是旅馆生意因为大量涌入的外地游客沾了光,就连当地的农家乐也一并享受了这种“喜悦”。随着来自天津、上海、北京的收虫客的聚集,当地170多家农家乐忙得不亦乐乎,都想趁着这会功夫捞一桶金。
宁阳县泗店镇党委书记杜焕军介绍说,宁阳县是历代进贡皇朝斗蟋的取虫宝地,“清朝秦偶僧著的《功虫录》中曾记载,皇宫中的虫王,宁阳占一半以上。”泗店镇共有人口约4.2万,立秋前后,百分之八九十的农民都从事蟋蟀捕捉和交易活动,两个多月时间泗店镇农民户均增收万余元,仅蟋蟀交易额就能达到1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