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以“蟋”为贵,特色“蟀”发展!小小虫儿魅力大,拓宽农民增收路!
宁阳蟋蟀历史悠久,早在 2500 年前的《诗经》中就有 "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 的记载。" 斗蟋 " 活动始于秦汉,兴于唐宋,盛于明清,宁阳斗蟋以个头大、性情烈、弹跳力强、善斗凶狠而驰名,古代被誉为 " 江北第一虫 ";其中又以泗店斗蟋最为著名,历代被奉为皇宫贡品。宁阳斗蟋品种繁多,有青、黄、紫、红、黑、白等 6 大类 260 多个品种,载入古谱的名贵品种有大黑青牙、蟹壳青、青麻头、铁头青背、琥珀青、黑头金赤、紫黄等。2013 年," 宁阳蟋蟀 " 被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中国科学院昆虫研究专家多次来宁考察后,确认宁阳这片风水宝地是繁育中华蟋蟀的 " 摇篮 "。 宁阳的蟋蟀交易活跃期为每年的八月上旬至九月中旬,日交易高峰分早晚两次,市场主要以泗店镇为主,逐步扩展到周边乡镇。
小蟋蟀魅力大 各地客商慕名来
夏末秋初时节,早晨七、八点钟的泗店街头,热闹非凡," 蟋蟀 " 成了大家谈论的唯一话题," 今天捉了几只 "" 卖了多少钱 " 是这时彼此打招呼的最常用语。衣、食、住、行、用都与蟋蟀有着或多或少的关联,来自全国各地的爱好者齐聚于宁阳县泗店镇,探寻着自己心仪的 " 蟋蟀爱将 "。
据记者采访了解,泗店镇从事田间蟋蟀捕捉的人数约为 1.6 万人,占泗店全部乡村劳动力人口的近 60%。期间,吸引了来自北京、天津、上海、杭州、苏州、济南、广州、西安、沈阳、哈尔滨等 20 多个城市的近 10 万名蟋蟀爱好者前来收购。这些爱好者仅收购蟋蟀的花费平均每人达 2-3 万元,交易总额约为 5 亿元。以天津为例,三位常年来宁购蟋的客商,年花费总额超过 1000 万元,其中一位邵姓客商每年花费 500 万元左右。
每年 8 月份,来自全国各地或者宁阳本地的蟋蟀收购客商会聚集到泗店镇的蟋蟀交易市场,坐在集市收购台前,从农户手里接过盛有蟋蟀的瓶瓶罐罐,手拿芡草逗弄撩拨着罐子里蟋蟀,根据自己经验选择是否入手这些小虫。除了这些市场上的小商小贩,还有一些是驻扎在门头房里的蟋蟀收购商。相比外面而言,他们所收的蟋蟀档次更好,价格也更高。蟋蟀被收购后大都销往北京、天津、上海等地,有的用来观赏,有的用来斗蟋。
抓蟋蟀有讲究 增加收入有盼头
从上世纪 90 年代初以来,宁阳县就已成为北方最大的蟋蟀交易集散地,并围绕蟋蟀捕捉、销售、甄别,形成了别具特色的富民亮点。据泗店镇初步统计,全镇 36 个村,各村都有从事蟋蟀捕捉的人员,其中人数超过本村劳动力人口 60% 的村有 18 个。
年近半百的李二民平时在上海做安装中央空调的工作,一个月能挣七八千,每年到了捕捉蟋蟀的时间,就会回家与一些志同道合的人组成小团队下地捉蟋蟀补贴家用。李二民告诉记者,他从事蟋蟀捕捉已经二三十年了,基本上靠听力就能判断这个蟋蟀是不是值得逮。一般来说,每晚 19:00 —— 22:00 是蟋蟀出来觅食的时间,这个时候,他们十五六个人就开两辆面包车下到田间地头去捉蟋蟀,这时候的蟋蟀大多都是 " 小蛐蛐 "(价格一般不超过 2000 元的一般蟋蟀),真正的 " 大蛐蛐 "(经济价值高、品相好的蟋蟀)要等到晚上一两点时候才能捕捉到。因为那个时候,蟋蟀吃饱喝足了,就会在田间鸣叫寻找配偶,所以听着鸣叫声洪亮的一般不差。" 之前有一年我一晚上捉了 4 只,最贵的一只卖了 13000 元,最便宜的还卖了 2600 元。今年捉蟋蟀这一个来月时间大概能挣四五万,最贵的一只也只卖了 2000 元。其实每年都挺盼着捉蟋蟀挣点钱贴补贴补家用。" 李二民说。
小蟋蟀大杠杆 衍生产业生意火
在蟋蟀交易期,泗店镇的宾馆住宿、农家乐住宿约 150 户,平均每户提供 20 张床位,全镇范围内可提供床位超过 3000 张,但仍出现了入住爆满的情况。为不影响蟋蟀收购,许多外来收购者就近选择县城或周边地区宾馆入住。据宁阳宾馆统计,日常情况下宾馆的入住率约为 40%-50%,而蟋蟀交易较为集中的 8-9 月份,日均入住率普遍达到 70% 以上,甚至出现满员现象,营业额增长超过日常 30%。
今年 67 岁的石先生来自上海,自 2007 年起,他每年都会来到泗店收购蟋蟀。今年石先生来到镇上,照例选择了继续住在王太井夫妇家。王太井属于因病致残的贫困户,家住在离泗店镇主街不远的地方,每年镇上宾馆满员后,许多客商也会就近在附近农户家住下。靠着这份收入,王太井夫妇每年能有 3000 元的收入贴补家用。
据泗店村支部书记王腾建介绍,每到捉蟋蟀的旺季,从餐饮住宿到收蟋蟀时用的摆桌都能带动村民收入。他指着街上一家叫龙腾饭庄的农家乐为记者算了一笔账,小院总共 16 个房间,全部住满能住 50 人,每年捉蟋蟀的这一个月,这家农家乐单住宿费收入就能到 2 万多元,再加上餐饮大排档,对当地农民来说都是一笔可观的收入。
除了食宿餐饮,与蟋蟀相关的用品生意也很火爆。记者在泗店镇街上看到,除了收蟋蟀的摊位,就属蟋蟀用品专卖最多。蟋蟀吃饭用的指甲大小的 " 盘子 "、喝水用的 " 吸管 "、住的瓦罐 " 房子 "、吃的 " 大餐 ",还有捕捉蟋蟀的网兜、竹筒、手电筒、头灯、雨靴、挎包等,一应俱全。据了解,泗店全镇经营蟋蟀用品专卖店共 20 多家,其中大型批发店 8 家;经营捕捉、喂养、储存、计量等蟋蟀相关用品和纪念品 200 多种,其中具有珍藏价值的蟋蟀老罐、红木斗闸、过笼等蟋蟀用具超过 40 种。
薛培珠是蟋都瓷厂的负责人,他的厂一天能生产三万多个蟋蟀罐子,销往各地。薛培珠告诉记者,按照用途分,蟋蟀罐可以分成斗缸 ( 小底大肚,斗蟋蟀时用 ) 、盆 ( 饲养罐 ) 、配罐 ( 蟋蟀配种时用 ) 、叫罐 ( 养蟋蟀冬天听叫声时用 ) 。制作蟋蟀罐有着比较繁复的过程,选材要用上好的澄浆泥,拖坯,拖出大概形状,阴干,待罐体干透以后方可进窑烧制。" 除了厂子制作蟋蟀罐外,我们还有仓库搞批发,门面做零售,基本上涵盖了蟋蟀罐从生产到销售的各个环节。" 薛培珠说。
新形式售蟋蟀 网络成交 " 坐飞机 "
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蟋蟀的交易方式也出现新变化,电脑、手机等为蟋蟀交易提供新平台,各种少则十几人,多则数百人的蟋蟀交流 QQ 群、微信群在 " 虫友 " 中自发建立," 蟋蟀图片 + 明码标价 " 的形式逐渐被蟋蟀购买者认可,网上交易进一步活跃。
王冲是中国蟋蟀网泗店代售中心的负责人,负责蟋蟀代卖已经有三年时间。很多农户图方便,捉到蟋蟀后会将蟋蟀拿到王冲这里寄售。王冲和他的工作人员就会边饲养这些蟋蟀,边将这些蟋蟀拍好照片,标好价格,上传到中国蟋蟀网,等待全国各地的买家采买。
据王冲介绍,放在他这寄售的蟋蟀一般都是 2000 元以下的 " 小蛐蛐 ",成交后他们将蟋蟀放在透气性比较好的竹筒里,加上能够降温保持水分的冰袋和草后,再用顺丰空运发出。而超过 2000 元以上的 " 大蛐蛐 " 一般都是面对面交易,不会通过网络销售和快递发送,毕竟如果蟋蟀在快递中死亡,费用太高承担不起。而一旦交易成功,他们便会从成交额中收取三成费用作为 " 工资 ",自 7 月中旬以来,工作室收入已达 10 万元。
【最泰安全媒体记者 董文一 陈阳 编辑 程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