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工商资本下乡、培植壮大农业龙头企业的提案》的答复(县政协九届五次会议第5号)
吴祥富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推进工商资本下乡、培植壮大农业龙头企业的提案》收悉。我局对此高度重视,组织相关科室负责人员,就建议中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认真研究和专题调研。现根据我局的职能,答复如下: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始终把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坚持“一切工作项目化、项目工作具体化、具体工作责任化”,下足功夫狠抓农业招商引资和农业产业化建设,工商资本在参与宁阳乡村振兴中初见成效、迸发活力。主要表现为:
1、投资主体增多。既有一些实力雄厚的上市公司和挂牌企业,如,温氏集团、东方园林、宝来利来公司,等等,又有许多经营灵活的中小企业;既有央企背景的投资主体,如,中国供销(宁阳)农副产品物流园项目,又有诸多地方投资主体;既有外商直接投资,如,美国客商投资建设的泰山立福食品有限公司、中美合资燕园工厂化彩色苗木孵化基地,等等,又有县内外国企、民企、个体大户和外出人员返乡创业投资。如,葛石镇万林新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老板刘万林,原来在外地从事酿酒产业,自2015年以来用3年多时间流转土地4300多亩发展优质苹果基地,横亘13里,连接3座山,跨了5个村,聘了300多位村民在这里务工。另外,一些房地产、建筑工程、机械加工等非农领域企业,也纷纷下乡投资。
2、涉及领域更广。近年来,工商资本投资农业和农村的领域越来越广,既有单纯粮食种植,又有蔬菜、畜禽养殖、农产品加工、苗木花卉、林果和休闲旅游,还有废物利用、循环经济、水利工程、社区建设、生态治理,等等。根据有关统计资料分析,目前全县共有122家已经对农投资企业,总投资规模达到79亿元。其中,从事粮食种植、储运、加工的企业11家,总投资4.2亿元;从事农资(农机)生产服务企业12家,总投资5.7亿元;从事蔬菜及制种、蔬菜加工的企业13家,总投资13.9亿元;从事苗木和园林绿化企业15家,总投资6.9亿元;从事林果企业18家,总投资4.2亿元;从事养殖、屠宰、肉食品加工企业33家,总投资23.3亿元;从事基础设施建设、新能源、生态治理企业8家,总投资10.7亿元;从事旅游及田园综合体建设企业12家,总投资14.1亿元。
3、发展模式变优。一是土地租赁模式。由企业流转农民的土地,付给800---1200元/亩租金(或按照千斤小麦、千斤玉米产量随市场价核定当年租金)后,企业自主经营。如,东方园林苗木基地、燕园苗木基地、东华园林苗木基地、辰信矿业林果基地,等等。二是土地入股收益分成模式。文庙街道宁阳县圣地农庄农业休闲观光专业合作社的做法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流转全村54户村民土地,通过土地入股分红的形式,全村致力于发展休闲农业。这样部分村民在园区安置就业,成为农业产业工人,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分化转移,形成土地租金、受益分红、创业或打工等三项来源,切切实实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三是“公司+农户”一体化经营模式。温氏公司采用“公司+家庭农场(农户)”模式,实行统一饲料、统一种苗、统一防疫、统一技术、保护价回收“四统一保”措施,构建畜禽一体化养殖体系。公司所有畜禽繁育和养殖均实行工厂化生产,对每个家庭农场建设资金补贴30%,并高标准建设沼气池等环保处理设施,打造生态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四是跨界融合“新六产”模式。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后,不断发掘增长点、创造盈利点,出现了许多跨界融合的新业态、新模式。如,泰山凌云商社集团新建的O2O冷链中央大厨房,集“新农业种植”“新技术智造”“新物流升级”“新零售转型”“新模式饮食”为一体,提升了全县“新六产”发展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五是电子商务平台模式。目前,全县拥有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1家,电子商务产业园2处,现有电商企业500余家,网商3000余家,各类镇村电商服务站500余个,电商从业人员超过3万人。先后引进入驻了阿里巴巴农村淘、京东商城、苏宁易购、乐村淘、邮政买卖惠、云农场、每天惠、供销e家、思维创想等16家综合电商平台,带动了农村电商蓬勃发展。
4、带动效应趋强。随着工商资本下乡规模的不断扩张,工商资本下乡对农业、农民和农村的带动作用越来越大。如,东方园林、燕园农业、东华园林、丰唐农业,等等,通过大面积流转土地,不仅让农民得到了稳定收入,解放了大量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还承担了过去农民承担的生产成本和市场风险,增加了村集体经营性收入。据初步统计,目前全县土地流转面积52.7万亩,流转主体约7000家,其中工商资本流转主体约5500家,占78.6%。随着形势的发展特别是十九大后,工商资本下乡的溢出效应逐渐向农村产业、生态、文化、社会治理、扶贫开发等领域方向延伸,对乡村振兴的综合带动效应逐渐凸显。如,泰安紫阳食品有限公司与山东桑青农牧发展有限公司合作,把种植业和养殖业有机结合,紫阳公司蔬菜下脚料用于喂奶牛,奶牛粪便生产沼气,解决群众烧水、做饭的难题;沼渣沼液上有机蔬菜,实现清洁生产,形成了完整产业循环链。
目前,我县工商资本下乡的成效持续显现,工业反哺农业的形势日趋见好,工商资本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更加积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正在形成,工商资本对现代农业的投资热情持续增长,但是农业具有天生的弱质性,与其他产业相比,更有明显的特殊性。因此,工商资本下乡既要鼓励支持和规范引导,确保工商资本高效下乡。
1、更好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强化战略思维,加强顶层设计,坚持规划先行。要坚持城乡统筹发展,严格执行《宁阳县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规划(2018~2022年)》,发挥好规划的上位引领作用,加强空间分区管理,科学安排乡村布局、资源利用、设施配置和乡村治理等内容,并注重与我县区域发展战略规划等其他规划有机衔接统一。要制定完善农业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农业产业发展重点和区域布局,形成科学、详实、完备的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引导工商资本找准农业产业定位,避免投资的盲目性、趋同性。要用足用好惠农政策,整合涉农项目资金,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进行集中统一使用,优先在工商资本投资区域开展农田水利、农村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地力提升、农业污染源治理等工作,确保好钢用在刀刃上。指导乡镇健全完善乡村振兴规划体系和实施意见、实施方案,推动乡村规划管理全覆盖。
2、更好发挥项目牵引作用。工商资本参与乡村振兴,抓好项目实施是关键。一是高标准策划储备优质项目。从目前了解的情况看,各乡镇都储备了一些农业招商引资项目,但是规模大、带动力强、对乡村振兴有显著拉动作用的项目不多。要围绕打造绿色生态高效的现代农业,突出一二三产融合、现代农业发展、基础设施改善、农村文化繁荣等领域,策划、储备一批投资规模大、产业关联广、带动能力强的工商资本投资项目,并由各行动小组牵头,做好项目可行性论证及前期准备工作,高标准编制乡村振兴投资指南。在招商引资环节,对有投资意向的工商资本进行调查摸底,严格按照乡村振兴规划进行评审把关,确保策划储备的项目高质量。二是大力度开展项目推介招商。成立专门机构,依托国家和省、市各类农业博览会、投资贸易洽谈会、农业投资情况说明会等载体,搭建投资对接平台,发挥好企业招商主体作用,将我县策划包装的项目与有投资意向的工商资本企业进行对接,促成双方合作。三是高效率推进项目建设。对农业招商引资重点项目,借鉴新旧动能转换重大项目推进机制,兼顾涉农项目建设周期长的特殊性,实行现场办公、并联审批,在项目落地注册、施工建设、要素保障、安全环保等方面提供全流程服务,及时解决企业遇到的困难问题。
3、更好发挥载体平台作用。抓乡村振兴,必须依托专门机构,专业人才,搭建服务载体,营造良好环境,提供“保姆”式服务。一是土地服务平台。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是深化农村改革的主线,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政策问题。建议依托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管理体系,及时收集和发布土地流转信息,搭建统一规范的市场平台,为规范土地流转提供制度保障、操作平台、信息咨询等服务。各乡镇(街道)建立分支机构,与县级平台一体化运营。二是资金筹措平台。实现乡村振兴,单纯依靠财政投入无法解决问题,需要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建议参照四大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模式,成立乡村振兴发展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整合农场、林场、农业种苗科学研究院等资源,注入有效资产,赋予独立法人职能,用市场手段盘活农村存量资产资源,做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和基础设施重大项目的投融资工作,为农业产业化发展运作资金,参与投资田园综合体、旅游和农产品加工等项目。同时,发挥现有融资担保企业的桥梁纽带作用,为涉农项目提供破圈解链、过桥续贷、融资增信支持,稳步化解资金风险,吸引工商资本向乡村聚集。三是项目对接平台。启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项目库》编制工作,经审定的项目作为今后县级安排项目和资金的依据,未纳入项目库的项目不得列入资金计划。开发全县涉农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实现项目信息化全过程监管、全覆盖管理。利用政府网、农业信息网、农业微信公众平台等多种载体,及时公开有关政策、产品信息、土地流转信息和农业产业投资指南。四是产品推广平台。品牌农业是乡村振兴的必然选择。要依托大枣、蟋蟀、桥白等特色农产品品牌,推进农业实现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化营销,不断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建议成立宁阳县优质农业品牌开发服务协会,通过建设展示展销中心、农产品供应链孵化平台,举办农产品节会展会,搭建电商平台,开设网店、电子微刊,举办农产品经纪人培训班及训练营,打造农产品公共品牌“logo”等措施,拓展宁阳农产品市场。五是人才服务平台。借鉴共享经济模式,以宁阳县乡村振兴学院为主体,建立人才供求信息窗口,实现人才资源和需求信息有效对接,为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创造条件。发挥我县与泰山学院、山东农业大学、省果科所、林科所合作机遇,加大人才培养、培训力度,扩大人才储备,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
4、更好发挥监测防控作用。随着社会形势的发展和国家政策的调整,将会有更多工商资本参与乡村振兴,但由于涌入的工商资本质量参差不齐,存在不少隐患,需要加强监管、防范风险。一是严格审查。对企业资质进行审核,查验企业是否具备应有的农业经营能力、资金实力、技术力量和管理团队等;对经营项目进行审核,查验项目是否符合产业政策,是否符合当地的产业规划,是否有利于农业安全和生态环境保护;对土地流转等工作进行审核,检查土地流转是否依法有偿自愿,合同签订是否规范,确保农民权益不受损害;对土地利用进行审核,确保不改变土地用途,不破坏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对非农化以及有明显圈地占地意图、无意经营农业的工商资本坚决予以拒绝,挡在门外。二是强化监管。建立健全跟踪监管机制,重点监管流转土地用途、流转土地租金支付、工商资本注入农业进度。督促工商企业按照合同约定及时兑付土地租金,切实保障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权益。跟踪企业对农业经营项目的投资进度,防止套取国家项目资金和出现半拉子工程。如,工商资本租赁农地必须坚持先付租金、后用地的原则,以县政府为主,加快建立风险保障金制度,制定风险保障金的管理和退换办法。三是保护权益。工商资本进入农业领域必须处理好农民的权益保护问题,切实维护好农民利益。如果工商资本进入是以农民生产主体地位和农民利益边缘化为代价,工商资本进入农业领域就是失败的,也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目标背道而驰。因此,在引进工商资本时,务必在土地的流转上把好关,本着平等协商、互利共赢的原则约定合同条款,确定双方认可的流转费用,并积极探索土地升值部分在企业和农民之间合理分享的有效办法。
感谢您对我局工作的关心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