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设区域性农业发展中心的提案》的答复(县政协九届五次会议第23号)

发布时间: 2021:11:25 16:24 阅读: 打印 关闭

程贯与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建设区域性农业发展中心的提案》收悉。我局对此高度重视,组织相关科室负责人员,就解决办法建议中“西部乡镇恢复种子、蔬菜市场影响力,建设优质种子蔬菜区”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认真研究和专题调研。现根据我局的职能,答复如下:

宁阳县是首批国家蔬菜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县,种子产业是我县一大传统优势产业,我县种业发展已有40余年历史,新时期种业发展迅猛,我县种业地位和优势已面临着挑战。下一步,将按照“工业化思路、产业化理念、市场化手段、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的总体发展模式,积极抓好科技创新,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尽快实现“创宁阳种子品牌,建全国种子强县”的总体发展目标。

一、种业发展现状。

1、小麦良种繁育面积稳中有升,品种逐步更新换代。

我县持证小麦良繁企业3家,代繁单位10家,代繁单位比去年增加3家,外地企业在我县繁种面积有所增加。今年,调查估计,小麦良种繁育面积达4余万亩,比去年略有增加,单产590公斤/亩左右,市场销售单价2.3元/斤。繁育品种20余个,主要繁育品种有济麦22、良星77、鲁原502、山农28等,新推优质、高产品种有岱麦366、中麦578、太麦198、济麦44。

2、蔬菜制种种类多。

我县蔬菜良种繁育种类丰富,有16种类别,分别是常规黄瓜、杂交黄瓜、豆角、大葱、山药、苦瓜、圆葱、丝瓜、芸豆、冬瓜、萝卜、节瓜、芹菜、南瓜、白菜、甘蓝,面积较大的是常规黄瓜和杂交黄瓜面积达到4800亩。

3、制种基地面积外移。

由于制种成本、劳动力等因素影响,县内制种面积萎缩,县外制种面积增加,总面积呈减少趋势。制种面积共计8215亩,其中县内面积1645亩,县外面积6570亩,主要分布在周边县市区、江苏、甘肃、新疆等地。今年1-8月份,估计蔬菜种子总产量51万公斤,总产值4235万元,亩产值最高的为杂交黄瓜3万元,市场销售最高价格为杂交黄瓜上千元不等。蔬菜种苗育苗大、小棚500余个,年产种苗1000万株,产值400万元。

4、种业企业数量较多。

全县蔬菜种子企业发展到20家,各类种子繁育单位30余家,蔬菜繁种种类16种,品种200余个。经营种类大多以黄瓜为主,种子产品销往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全县共拥有蔬菜种子商标34个,省、市级品牌3个,获得发明奖2个,登记品种30个。

二、种业发展存在问题

1、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机制不完善。

我县特色农作物资源丰富,如张堂特长豆角、牛腿山药、黄爪姜、宁阳大刺蔬菜、新4号蔬菜、新7号蔬菜、宁阳线茄、许桥大白菜、宁阳老来少芸豆、宁阳地豆角、89-1蔬菜、宁阳长角椒、宁阳大枣、古梨树、珍稀食药用菌等种质资源,但保护和改良推新缓慢,持续经济效益不明显。未建立品种资源圃(库、繁殖基地)及果树原生境保护区,多数为个人或企业保存。深度挖掘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育种材料不强,葛石大枣是驰名中外的优质保健枣,但近年枣树病害严重,市场认可度、畅销度有所减弱。缺少资源保护与开发共享利益机制。

2、种业企业综合实力不强。

我县蔬菜制种企业多为家族式企业,引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较少,企业发展好坏长久完全依靠企业创始人个人能力。基层种业企业对人、财、物的集聚效应偏弱,缺乏与科研机构、高校合作机制,缺少科企间股份制合作、联合开发和委托开发商业化育种资源,难以实现优势互补,发展壮大。

3、基层科研水平不高。

当前,国外种业已进入“常规育种+生物技术+信息化”的育种“4.0时代”,我县黄瓜杂交技术还处于育种“1.0时代”,通过积累的育种材料和育种经验进行的杂交选育,缺乏定向性,效率慢。繁种技术规程集成创新少,示范推广能力弱。科研人才少,更多的是一些育种老把式,高端育种人才引进少。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少。我县自有知识产权品种极少,未形成品牌优势。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联系偏少,产学研结合不足,缺少必要的育种专业人才和育种研发机构,品种选育、育种工作滞后。

4、制种基地基础设施薄弱。

蔬菜制种基地缩小,恢复进程缓慢。同时,制种基地分散,面积偏小,基础设施薄弱,机械化程度低,管理不规范,品牌培育意识低等原因,制约着规模化、标准化、商品化种子生产基地品牌塑造,品牌效应市场发挥不够,市场占有率较低。

5、新品种展示示范推广体系不健全。如今市场销售品种繁多,但就玉米品种就有几千种,增大了百姓选种用种困难。现在,缺乏完整有效的新品种展示示范推广评价体系,老百姓选种用种很大程度依赖种子市场宣传购买种子,容易出现选购品种不适宜种植现象,导致粮食减产,减少百姓收益。

6、种业监督管理有待加强。种子管理机构人员不多,检测手段、监管手段落后,市场品种数量多,新品种引进、示范、推广经费缺乏。

三、建议答复

1、强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建议依托原生境保护区、特色种子种苗基地(中心)等,改扩建一批农作物种子、宁阳大枣、古梨树、珍稀食药用菌等种质资源库(圃、繁殖基地)。强化种质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设。深度挖掘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育种材料,对公共资源依法向社会开放,对创新资源依规赋权交易,按规定或约定实现有效共享。在有效保护我县生物多样性和确保生态安全的前提下,积极引进国内外优良种质资源。

2、重视种业企业发展。新形势下有必要加强政策梳理,深化科企合作,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促进创新要素流动,加快构建企业主体的商业化育种体系。鼓励基层种业企业进行资源整合,实现优强联合,充分发挥群体优势与整体功能,可以以合伙企业净资产及合伙人条线比例办法,引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实行项目成果产权共享,实现企业“图利”获得经济回报,科学家“图名”发表文章、报奖。

3、建立育种创新体系。鼓励育种自主创新,探索建立以企业为主体,联合科研院校的种业研发机制。通过科企间股份制合作、联合开发和委托开发商业化育种资源和技术等要素,实现优势互补。瞄准市场需求,优化配置种质资源,实现作物品种选育多样化,力争选育综合性状达国内领先水平、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作物新品种,

4、建立区域化精品种子生产基地。建议国家积极推进全国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增强良繁基地基础设施建设,保障种业安全。农业农村局高度重视该项目,积极对上争取,现已省级审核通过纳入储备库,我县将按照“集中连片、安全隔离”和“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原则,科学建设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和机械化的品牌种子核心生产基地,扩宽种业产业链条,提高种业综合效益,提升农作物种子供种保障能力。

5、抓好展示示范推广。新品种展示示范推广是促进种业发展的最有力手段,是新品种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是加快新品种推广和规范种子市场,指导百姓选种用的有效途径。要积极做好新品种的展示示范和新品种推介工作,要优先选择特点突出、适应性强、丰产潜力大的新品种做好推广。建立和完善县、乡两级新品种(系)跟踪评价暨展示示范推广平台,跟踪评价以及最佳配套栽培技术信息,规避百姓生产用种风险,加快品种更新换代,引导我县品种合理布局,提高粮食单产,促进农业经济和企业利润的快速增长。

6、加大种业投入。建议加快建立和完善多渠道投资现代种业机制。一是充分发挥现代种业发展专项财政资金,支持新品种开发和优势品种的推广应用;扶持一批育繁推一体化种子龙头企业,扶持一批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良种生产基地,建设农作物新品种展示示范平台,构建县乡两级新品种展示示范推广体系,拓展新品种推介新渠道。二是认真落实国家税收优惠政策。落实国家粮食作物制种大县(市、区)奖励政策,建议将种子机械纳入农机购置补贴范围。

7、重视监管能力建设。新形势新任务提出新要求。按照责权一致、精简统一原则,健全机构,充实队伍,加强培训,做到有机构、有人员、有经费、有设备,逐步完善检测、管理体系。强化人员素质,改善管理条件,增强管理手段,提高依法行政能和公共服务水平,为履行种子管理职能提供保障。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