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阳县:小村筹划大战役
在中国千千万万个村庄中,地处泰山脚下、汶河之滨的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东疏镇大伯集村,只不过是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子。但谁能知道,因与开国大将粟裕的缘分,这个小村庄变得极不平凡。
大伯集村虽只有千余人,却是周围十几个村庄的中心,自明清时期就形成了一个小型集市。村子北距济南100多千米,南距曲阜25千米,正处于两地的中心地带,是鲁中南少有的平原村落。村子东头有一处不起眼的朴素院落——崔家大院,这就是当年攻济打援的指挥部旧址。

1948年5月,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采纳了粟裕的建议,调整战略部署,决定打响济南战役。8月20日,华东野战军前敌委员会在曲阜孟村召开作战会议,决定组成攻城、打援两个兵团,由华野代司令员兼代政委粟裕统一指挥。攻城兵团以6个半纵队共14万人组成,由山东兵团司令员许世友、华野副政委兼山东兵团政委谭震林、副司令员王建安统一指挥。打援兵团以8个半纵队共18万人组成,由野战军司令部直接指挥。
孟村会议结束后,粟裕等人于8月21日进驻宁阳县大伯集村崔家大院,设立了攻济打援指挥部。
村子里一下子来了那么多兵,还有人们从没见过的吉普车,大人小孩纷纷送米送面,支援革命队伍。粟裕等人白天在村里办公,夜晚分散到周围的村子住宿。敌人的侦察机虽然多次飞过村子上空,企图寻找我军指挥部,但他们完全没有想到指挥部会在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子里,并且到济南战役结束也没找到。

1948年9月16日午夜,攻城部队全线展开攻击,敌军各线吃紧,济南国民党守将王耀武连连告急。蒋介石于17日下令,由徐州“剿总”副总司令杜聿明率第二兵团经鲁西南北援,粟裕获得情报后,即令攻城集团继续猛攻,打援、阻援兵团迅速进入阵地,作好歼灭援敌的准备。
19日晚,吴化文率国民党军2万余人起义,打乱了国民党军的防御部署,王耀武只得将主力全部撤入城内。经过8个昼夜的连续作战,华野攻城部队取得了济南战役的重大胜利,中共中央致电祝贺。
9月24日,济南城内巷战尚在激烈进行的时候,粟裕的脑海里已有了要在江北打一场大战役的构想,于是这天早晨7时,粟裕在大伯集指挥部毅然展开纸笔,写下了“……建议即进行淮海战役。该战役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苏北兵团……”的加急电报,于上午7时发电报给毛主席。毛主席和中共中央军委经过慎重考虑,于25日19时复电同意粟裕的建议:“我们认为举行淮海战役,甚为必要……淮海战役可于十月十号左右开始行动……”11月6日晚,淮海战役正式打响,至1949年1月10日结束,全歼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共30万人。毛泽东说:“淮海战役,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

2006年9月28日,粟裕的秘书、84岁高龄的鞠开前来大伯集村故地重游,见到了保存完好的粟裕坐过的木椅。他手抚木椅,哽噎着回忆起在这里战斗过的往事。他说:“首长当年就是坐在这把椅子上办公的。毛主席当时想让他率军渡江,他考虑到过江后群众基础不牢,粮食供应怎么办?伤员怎么办?他认为条件尚不成熟,应在江北打一个大的战役,待将国民党的有生力量消灭后,再渡江更好一些。我那时候才20多岁,首长每天都起草好几份电报,我再拿到作战科去发。首长经常盯着墙上的地图,一看就是老半天,很多作战方案就是在看地图的时候想出来的。”
济南战役结束后,粟裕即率军南下,再也没有回到大伯集村。今天,在大伯集村已经建起了一座攻济打援指挥部旧址纪念馆,深切缅怀他的历史功绩。在粟裕将军多年的军事生涯中,崔家大院只不过是他短暂停留的一个小小驿站,却书写了世界军事史上的光辉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