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阳:上好“三堂课” 用群众满意度检验党史学习教育成效
泰安市宁阳县上好“现场课、转化课、实践课”三堂课,让党史资源“鲜活有趣”,切实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党史学习教育取得扎实成效。
上好现场课,让党史资源“鲜活有趣”
“1948年9月6日,粟裕进驻大伯集崔家大院,设立了‘攻济打援’指挥部……”在宁阳县东疏镇“攻济打援”指挥部旧址,讲解员向前来学习的党员干部介绍。学员不仅可以现场感悟,东疏镇还结合“智慧东疏”平台,开发了线上“党史课堂”,让群众在“云端”就可以聆听本地党史故事。
据介绍,宁阳县是革命热土,在党的各个历史时期,1196名英烈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献出了鲜血和生命。该县在抓好党的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学习教育的同时,挖掘整理本地红色资源“富矿”,讲好“宁阳党史故事”。
重点打造泰安党支部工作指导中心、高桥党支部纪念馆等20余处红色教育基地,开发了智慧陵园、智慧东疏等线上平台,组织文艺志愿者策划创作一批当地党史题材的文艺作品。同时,突出青少年群体,在中小学广泛开展国旗下的党史课、樱花树下讲党史、音乐中的党史音符等党史教学,让党史变的“鲜活有趣”。
上好转化课,让党言党语“平易近人”
“1935年寒冬腊月的一天,在古都北平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大街上到处挂满了标语,到处飘舞着传单,到处是怒吼的声音……”在乡饮乡汉马河村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党政办副主任姬晓晓讲述的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的故事让村民们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
“党史学习教育要接地气、冒热气、有人气,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推动党史大众化、理论通俗化、故事鲜活化,用‘村言村语’唤起群众共鸣。”宁阳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广浩说。
在宁阳乡村振兴学院的实践基地,宣讲员把红军过五岭山及乌蒙山这段陡峭绵延的长征路,通过沙盘推演的形式再现给观众。“这种沙盘模拟让人耳目一新,让我对红军那段艰苦岁月有了全新的认识。”近40年党龄的张成军说。
以党史为讲稿,以田间地头为讲台,宁阳县用虚拟VR、微视频、动漫、沙盘模拟等形式解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组建“青骑兵”宣讲团,开展“我是党史领学人”等活动,借助“党史+理论”“党史+文艺”等形式,在田间地头传乡音俚语。开展送党史、送理论、送政策、送文化、送技术、送健康、送温暖、树文明“七送一树”活动,打通宣传群众、引导群众、服务群众“最后一厘米”。
上好实践课,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
“水晶槐花果冻、槐花养生汤、槐花紫霞糕、槐花珍珠丸子、富贵槐花球、鲜虾槐花饼……32道美食任你选。”
槐花节期间,东庄镇“东东吃货团”的直播带货,引来粉丝疯狂打call。“整个槐花节共帮助销售农产品12000件,其他产品28000多件。还有不少粉丝留言,要来逛逛凤仙山、玉女湖。”东庄镇宣传室主任李娜说。
党史学习教育中,东庄镇组织青年干部走进田间地头,化身“主播”,开启“带货”模式,帮助群众解决农产品销售等问题。
从党史中汲取智慧养分和前行力量,宁阳县把党史学习教育成效转化为一件件为民服务的实事。从组织干警上门为行动不便的群众补办身份证、建设户外劳动者驿站、帮扶少数民族村建设养牛场,到投资4.49亿元,让10个乡镇(街道)居民喝上“同一碗水”的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让群众“脚不沾泥进家门”的“三通”工程。打通7个乡镇154个村绿色发展的“命脉”126公里环山公路……一份份沉甸甸的“民生礼包”让群众的“急难愁盼”得到有效解决。
“切实把以人民为中心植根心底、见诸行动,一件实事一件实事地办,用群众满意度检验党史学习教育成效。”宁阳县委书记毕黎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