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助推乡村振兴的建议》的答复(县政协十届一次会议)
王世强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助推乡村振兴的建议》已收悉。我局对此高度重视,组织相关部门科室负责人员,就提案中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认真研究和专题调研。现根据我局的职能,答复如下。
村集体经济在我国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是促进经济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推进全面乡村振兴的坚强支柱,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进一步加强巩固农村执政基础的根本保障。
近年来,我局高度重视集体经济发展,特别是重视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强化民主化管理,进一步健全集体资产管理制度,严格集体资产的使用范围和审批程序,注重规范村级财务管理,使得全县村集体经济呈现平稳发展态势。一是村集体经济收入稳步增加。2022年上半年,全县553个行政村,村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以上村数为242个,占比43.76%,50万元以上的村数为33个,占比5.97%。二是收入结构多元化。全县各村因地制宜、积极探索,摸索出多种发展新路子,集体经济来源结构趋于多元化,涵盖了一、二、三产业。三是村集体资产经营管理制度齐全,村集体经济运行管理日趋规范。先后制定出台了《宁阳县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三资”管理办法》(宁政办发〔2016〕37号)、《关于印发宁阳县农村综合产权交易市场建设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宁政发〔2016〕35号)、《进一步规范农村集体“三资”委托代理服务中心运行的通知》(宁政办发〔2017〕12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的通知》(宁农经发〔2018〕17号)等文件,建立了代管资金月报备案制度、财务督查审计制度、电子平台记账制度、财务管理核算制度、合同公章管理制度、现金管理制度等十余项工作制度。
我县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虽然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集体经济薄弱,发展活力不足。目前有些村集体拥有的资源较少,基础设施不完善,村集体经济收入来源单一,主要是依靠资产资源发包租赁,新型业态较少。二是农村人才缺乏,技术支撑不够。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最核心的生产要素是需要熟“三农”、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目前,村“两委”干部素质都不高,年龄偏大,存在传统思维和工作惯性,缺乏开拓创新精神,工作成效不明显等问题;其次,技术人才明显不够,有知识有技术有能力的人员外出务工是常态,老弱妇幼留守在家,无法适应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需要。三是政策支持不够,瓶颈制约明显。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高度重视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但出台政策,投入的资金并没有得到实质上的扶持。
为加快推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根据我局的职能,通过促改革、强监管、谋出路等多种措施,高质量推进了村集体盘活农村闲置资源,形成了多种方式发展集体经济的发展新模式。
一、摸清家底,解决“靠什么发展”的问题
一是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636个村组登记赋码工作,全覆盖成立集体经济组织,制定完善章程,建立健全治理结构、运行机制及财务管理制度,确认组织成员71.17万人,发放股权证21.22万本,赋予成员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等权利和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市场主体资格。2018年12月起历经三年时间,制定《关于印发宁阳县农村集体资产股权质押贷款试点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宁阳县农村集体资产股权质押贷款管理办法(试行)》,顺利完成省农村集体资产股权质押贷款试点工作。二是开展集体“三资”清理行动,2019-2020年,联合县委组织部等部门开展了为期2年的农村集体“三资”清理活动,对村级三资再盘点、管理再规范,解决了集体资产资源被私自占用、低价承包、无偿使用等突出问题。收回机动地、“四荒”地、宅基地等各类土地4.2万亩,通过公开发包或自主经营,每年可稳定增收2800余万元。三是年度定期清产核资和债务清查。每年初进行一次清产核资,对辖区范围内村(居)所有“三资”、债权债务、各类承包合同等进行全面清理核实,力求核查不重、不漏、不错。截至2021年12月底,全县621个集体经济组织总收入是3.6亿元,资产总计47.38亿元,集体土地总面积145.6万亩,其中耕地100.4万亩。负债总计14.05亿元,较之2020年底的17.68亿元减少了3.63亿,减债率20.5%。
二、提级监督,提升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效能
按照省市关于农村“三资”信息化监管要求,全面升级了农村三资综合信息管理平台,规范管理农村集体三资。重点从村级资金、资产资源、经济合同、民主议事、村务公开等方面进一步破解农村集体三资监督难题,做深做实做细“末梢监督”,通过加强监管,建立动态资产资源及经济合同台账,保障农村集体资产安全完整,防止集体资产流失。让农村干部自觉认真管好用好集体三资,发展集体经济,增加收入。目前全县636个村居,95%以上完成三资及经济合同数据录入,所有村组开通宁阳县数字农经“一网通办”服务平台手机APP,让群众实时监督本村三资经营管理情况,为推动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三、因地制宜,探索多元化发展途径
1.村企共建型。依托辖区企业,通过支部共建,推行“支部+公司+村民”模式,围绕劳务派遣、资产租赁、货物配送、提供服务、卫生保洁、垃圾清运等实现集体和农民增收。一是服务企业促增收。瞄准引进工业企业落地发展,搞好服务创收。2005年宁阳县引进超威集团落户堽城镇辛安村,该村抢抓机遇,党员干部分片包保、带头搬迁,腾出200亩建设用地使企业顺利落地,村集体年收取企业用地租金45万元。同时,该村成立建筑公司,承接超威集团沉淀池清淤、路面维修等小型工程,每年可增加集体收入30万元。二是厂房招商促增收。东庄镇南故城村自2004年开始兴建厂房1.2万平方米,先后引进制衣厂、奶牛厂、塑料厂和机械厂等9家投资500万元以上的民营企业项目,让村里500多名群众实现了家门口就业,人均年工资达到1.8万元,集体厂房租赁年收入150万元。三是村企合作促增收。引进一个企业,发展一个产业,推动乡村振兴,是发展集体经济的重要思路,构建企业、村集体、农户抱团发展的利益共同体,推动集体经济更好发展。2016年养殖企业温氏集团落户宁阳,蒋集镇张家圩子村抓住机遇,积极与温氏集团合作,采取“公司+村集体+农户”的发展模式,公司出资500万元建设养鸡大棚50余座,提供鸡苗、防疫、收购、技术指导等服务;村集体流转土地78.2亩解决大棚用地问题,并负责提供项目区外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协调项目区内的生产生活情况,组织农户参与承包养殖大棚;农户承包大棚负责具体养殖,形成村企合作发展的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同时,温氏集团党支部和张圩子村党支部开展支部共建活动,按照“双向挂职、交叉任职”制度,温氏集团选派总经理到该村任第一书记,村委选派支部书记到公司挂职学习,并吸纳张圩子村后备干部到企业挂职锻炼、跟班学习,提高其发展村级经济能力和管理村级事务水平,该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连续三年达到20万元以上。
2.发展产业项目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关键。引导村级组织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产业,实现经营性收入稳步提高,做强做优当地产业,推动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乡饮乡南赵东村立足粉制品传统产业,采取“公司+农户+合作社”的“三位一体”合作模式,实现了从传统手工作坊到现代化的加工方式转变。2021年全村年生产粉皮、粉条等粉制品3000万斤,淀粉2000万斤,先后引进宁阳县天一食品有限公司、山东乡汇淀粉制品有限公司,吸引周边300余名村民就业。村集体通过为企业解决用地、筹措资金、招收工人等服务,2家企业每年为村集体固定分红10万元。葛石镇建立夏庄片区“5合1”产业项目抱团发展机制,即5个集体经济组织一起投资、一起经营,共同主抓一个村级发展项目。投资200万元打造党组织领办乡情农业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其中5个集体经济组织共同投资75万元,建设5个冬暖式日光蔬菜大棚,各集体经济组织对经营收入进行年终分红,每年可为各村增加集体收入10万余元,村民务工增加收入10万元,实现合作互惠、利益共享。
3.投资入股型。一是村集体以资金投资入股。东庄镇王家庄村,以村级自有资金230万和5位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出资400万,成立宁阳县凤仙山林果专业合作社。村集体占股30%,5位成员占股70%,2021年村集体分红20万元。同时,还带动了周边村民就业收入200多万元。东疏镇寺头村、蒋集镇大胡村、中河村分别将上级扶持集体经济发展资金100万入股到宁阳县三侨石材有限公司(占股20%)、山东兴岳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占股3%)、泰安悦美客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占股6.0241%),年分红10-12万元。二是以村级资产资源入股。乡饮乡南赵东村以村集体土地160亩四荒地入股到山东乡汇粉制品有限公司,占比20%。2021年获得分红50万元。华丰镇张家寨村以村集体厂房、设备、15亩土地入股(占比51%)宁阳县张家寨村农产品加工专业合作社,主要加工销售花生油。2021年实现年销售收入400多万元,利润达45万元,村集体分红22万元。三是以管理服务入股。东庄镇周家泉村成立宁阳县绿硕林果合作社,与泰安名茶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发展。合作社以管理服务入股,为企业提供土地、劳务、管理等服务,每年可获得10万元分红。
4.土地利用型。村集体最大的优势是土地,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优势,盘活资源要素,带动集体增收。一是土地流转。以土地流转带动农业产业发展,提高农田利用率,提升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水平,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堽城镇沿汶各村与宁阳县胜鑫园林有限公司合作,集中连片流转北落村、南落村、所里村土地1500亩,发展蔬菜、苗木种植,平均增加收入13.4万元。2014年以来,葛石镇夏庄村加快集体土地流转进程,共流转土地4500亩,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着力发展现代农业、设施农业,引进龙头企业。该村通过土地流转培育种粮大户10余个,购置大型机械,集约化经营模式,每年可增加收入2万元。引进汉正橡胶,牧壮养殖等13家企业落户,以每亩1330元5年递增10%的价格进行租赁,年可增加村集体收入20万元。二是整理盘活闲置土地资源。利用村内房前屋后、闲散土地发展“边角”经济,既整合利用闲散土地,还带动集体和群众增收。主要是整理开发村集体路边、渠边、河边、房边等空闲地和荒山、荒滩、荒地、荒水等资源,获取集体经济收益。八仙桥街道庙东村通过三资清理收回企业厂房土地109亩,与县城投公司签订租赁合同,租赁价格每亩1300元,每年稳定增加集体收入14.1万元。泗店镇后辛村盘活十余处闲置宅基地,建设食用菌养殖大棚,带动村集体年稳定增收9万余元。
5.领办合作社型。采取“党支部+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将党支部的政治优势、合作社的产业优势和群众的能动性相结合,带领党员群众抱团发展。华丰镇南良父村立足当地30多年的西红柿产业,牵头成立专业合作社,注册“华良”商标,带领村民进行大棚种植西红柿,形成了占地500多亩、400多个大棚的产业规模。户均2个大棚承包管理,集体协调流转土地,整理土方,通路、通电、通水,统一化肥、农药、病虫害防治等,村集体每年增收50余万元。东疏镇耿庄村高效利用空闲宅基地和荒片80余亩,建设春晓园、夏荷园等“八大园”,党支部牵头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和旅游公司,利用“八大园”,发展乡村旅游、农家乐餐饮等,每年增收30万余元。文庙街道吴村党支部牵头成立圣地农庄合作社,打造集休闲、观光、旅游、采摘、食宿为一体的“农庄小镇”田园综合体,趟出了一条规模经营、村社一体、滚动发展的增收路子,增加村集体收入400多万元。圣地农庄被评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合作社被评为省级示范社。伏山镇西代村党支部领办的西代和农业农民合作社聚焦采取党支部+合作社+龙关企业+基地的运行模式,产品覆盖有机蔬菜、苗木花卉、中药材加工、优质商品粮。经营主体种植、劳务、机械有偿服务,带动160户村民入社,村民实现了即有土地收入、劳务收入,又有分红收入的“三薪”农民。
感谢您对我局工作的关心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