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样板园区 培强首位产业 全力打造新型工业化强县建设主阵地
发布日期: 2022-12-10   浏览量:

宁阳化工产业园是2018年全省首批认定的31家化工园区之一,先后投入近15个亿,在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上狠下功夫,加快完善道路、管网、环保、安防等基础设施,努力打造国内一流的绿色循环低碳高端化工产业基地。

一、狠抓道路交通设施建设,推动开放发展

发挥园区区位、交通优势,加快推进道路互联互通,构建便捷、畅通的通行条件。把道路建设作为基础工程,近年来持续加大投入,新建、改扩建园区发展大道、恒信大道、明升大道等5条主支干路,形成全长38公里、“六横两纵”的道路网络。从园区通往342国道、104国道、京台高速、董梁高速、京沪铁路、瓦日铁路等主要干道,15分钟之内即可到达。其中,投资4亿元、全长12公里的堡头大街,是贯通园区东西的快速路,直接联通104国道、342国道及京台高速;全长1.7公里的启航大道直通京沪铁路支线。在此基础上,同步完善123个道路标识牌、44个企业指引牌、8个安全警示牌,配建雨污管道、弱电管网、路灯等基础设施,提高了道路通行服务水平。

二、狠抓环保设施建设,推动园区绿色发展

坚持从终端抓源头,加强污水全过程管控治理,实现园区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全达标。一是强化污水源头收集。投入3.13亿元,25家化工企业实施“一企一策”治理,聘请省环科院等专家团队进行诊断式检查,指导企业改造提升污水预处理设备,所有企业全部达到纳管排放标准。为防止企业乱排偷排,投入1200万元,在企业污水、雨水排放口安装视频监控和流量传感器,实现实时监测;投入310万元建成清华大学“水质指纹”管控系统,实现水污染快速预警、快速溯源。二是实行污水专管输送。实施“一企一管”工程,架空铺设污水管网4.12万米,实现工业污水从企业到污水处理厂封闭运行,从源头上解决地下污水管网难监管、难维护等问题。同时,从去年8月份开始,按照由近及远、先急后缓的原则,启动了总投资2.8亿元的海子河全线雨污分流工程,其中,去年10月份完成园区雨水管网改造提升,实现园区雨污分流。三是提升污水处理能力。去年,针对污水处理能力不足、处理标准不高等问题,投资5300余万元,对磁窑污水处理厂进行改造提升,最大提水能力从每天3万吨增加到7万吨,污泥沉降比保持在50%左右,出水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四类标准。着眼园区长远发展,去年年底,又与中环集团合作,采取BOT模式,投资2.88亿元新建工业污水处理厂,设计处理规模每天3万吨,可根据来水实行分质处理,一期2万吨/天处理设施项目仅用时11个月建成,目前已开始进水试运行。

三、狠抓安防设施建设,推动园区安全发展

以打造“5G+AI+园区”为目标,加大园区安全投入力度,一体推进智慧园区平台化建设,提升园区现代化管理治理能力。在今年7月份全省化工园区安全风险等级评估复核中,我县化工产业园得分位列全市第一、全省上游。一是提升危险源监测水平。建设高低空全方位智慧安防,在重大危险源、企业制高点等重点区域,安装50余台套高清球型摄像机、高空热成像摄像机,通过气味、压力等指标进行AI智能分析,实现24小时自动监测、自动报警。开发危化品车辆动态管理系统,投资1200万元建成危化品车辆专用停车场,进出园区的化工车辆全部实现实时监管、实时定位、定点停放。二是加强应急处置能力建设。投资4000万元建成化工园区智慧监管中心,包括安监实时监测与预警等六大监管系统,实现平时监测预警、战时指挥联动;在园区重点区域安装14台报警柱、17套应急公共广播,一旦发现异常情况,中心可迅速预警广播,并调动消防、应急、公安等力量协同处置。建成化工园区特勤消防站,配备执勤人员45人、专用消防救援车辆11辆、灭火器材2000余件,提高了消防应急救援水平。三是加强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创新绿色抓巩固、黄色抓提升、红色抓治理“三色”监管模式,组建化工行业安全生产联盟,聘请安全专家驻企检查。今年以来,分专题组织开展6次隐患排查整治活动,对所有企业开展两轮安全体检,并根据体检结果实行分级分类管理,提高了企业本质安全水平。

四、狠抓资源高效利用,推动园区循环发展

强化链式思维,促进园区企业资源共享、相互配套,实现互利共赢发展。一是建设公用管廊采取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的方式,成立贯通管廊公司,投资10.95亿元建成5300多米的公共管廊,可输送蒸汽、氢气等12种工业气体和液体产品,降低了园区企业运输成本和安全风险,年可节省物流费用1.5亿元。二是打造资源配置中心。投资12亿元成立中京鼎特资源配置中心,依托公共管廊主动脉,以晋煤明升达、恒信高科等企业为龙头,打造以“气化岛、动力岛、环保岛”为核心的产业生态圈,为园区上下游企业提供氢气、氮气、氧气等工业气体及液氨等液体原料,解决了主要原材料外购问题,实现企业之间原料供给、互为配套,在园区内部形成循环产业链条。其中,气体岛主要供应气体和液体,已带动形成“合成氨—硝酸—硝基苯—橡胶助剂”产业链,产值规模达35亿元以上;动力岛主要供应蒸汽,供汽量达每小时100吨;环保岛年可处理危废、固废4.88万吨,节约企业成本3000万元,下一步将为建设无废园区奠定基础。三是推进中水回用。立足化工企业用水量大的实际,实施中水回用工程,企业污水经过分质处理后,进入工业水厂进行再处理,提供给企业作为生产用水使用。工业水厂日供水能力提升到6万吨,其中再生水达到1.6万吨,年可节约用水576万吨,每年降低企业用水成本约230万元。

五、狠抓科创孵化载体建设,推动园区创新发展

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统筹推进企业、平台、人才协同发展,打造区域创新高地。一是增强科创能力。投资6.9亿元建成中京智能产业园,形成集“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为一体的科创平台,实现拎包即可入驻,目前已吸引华阳集团、亚荣生物等13家企业研发中心入驻。同时,为企业提供产业升级、上市辅导等专业化服务,亚荣生物通过与洪泰基金合作,成功募集首轮Pre-IPO融资;迪尔化工力争年底在北交所上市。未来5年,重点推动中京生物、轩德医药、华阳光气等种子企业在主板上市。二是提升研发水平强化校企、校地合作,与清华大学、上海大学等10余所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其中,与北京化工大学、齐鲁工业大学联合建立中试基地和成果转化中心,中试成果可实现就地转化。目前,正在加快筹建全市首家化工产业研究院。在市医药产业链、市产投集团的支持下,与南京栖霞区江苏生命科技园区合作,推进总投资36亿元的泰山药谷项目,积极抢占生物医药新赛道,打造江北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医药产业园。推动园区规上企业实现研发机构全覆盖,大幅提升企业研发投入比例,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1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7家。支持企业通过自建、联建等方式,成立专业研发机构,已成功创建国家星创天地1家、院士工作站1个、博士后工作站3个,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验室等达到46个。三是集聚人才队伍我们出台人才回引、人才荣誉激励、人才购房券等一系列政策,提升对各类人才的吸引力。建成500套住房的泰山美郡公寓,供园区人才免费使用,已入住415套、491人。下一步,计划投资3亿元建设邻里中心、投资10亿元建设职工之家,配套完善教育、医疗、文化等服务功能,努力打造近悦远来的人才环境。今年以来,园区新引进高层次人才14人、海外留学人员4人,培养化工专业技能人才45人,被评为“省级专家服务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