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学者齐聚宁阳,研讨“建安七子”刘桢的精神遗产
近日,刘桢全国学术研讨会在宁阳县成功举办。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泰山文化高质量发展推进委、宁阳县人民政府作为三家主办单位,联合邀请了27位省内外专家、教授、学者参加学术研讨会议。
刘桢(公元186年―公元217年),字公干,东汉末年东平宁阳(今山东宁阳县泗店镇古城村)人,东汉名士。在宁阳乃至山东文学史上,刘桢既是一座文化高峰,也是一座精神高峰,更是宁阳人刚直不阿、坚毅敢当的杰出代表。他5岁能诗,8岁能诵《论语》《诗经》,其记忆超群,辩论应答敏捷。被众人称为“神童”,后与曹植并称“曹刘”,名列“建安七子”,他的诗文被尊为五言冠冕,文章之圣,以特有的风骨抒写了建安时代最浓墨重彩的绝世华章,曹丕称“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
刘桢全国学术研讨会在全国是第一次主办,突破了众多刘桢学术研究、文学价值研究的空白,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尤其是由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徐传武执笔的《刘桢研究》,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杜贵晨执笔的《刘桢集辑撰》,是我国刘桢学术研究仅有的两部专著,具有开创和划时代意义。《刘桢研究》由中国文化出版社出版,是一部质量上乘的集大成之作。撰著者通过“题解”“说明”“延伸阅读”等各种形式,把刘桢作品的各种问题,如时代背景、写作时地、语言词句的内涵等等,都不同程度地给予了阐释,透彻地解决了人们阅读刘桢作品的有关问题,使读者对刘桢作品有了颇为容观深入的理解和赏析。《刘桢集辑撰》由山东文艺出版社发行,该书的“辑撰”包括“辑”与“撰”两个方面。“辑”指对原作、佚文的搜集、校勘与汇编各种研究资料;“撰”指注释、直译、新解与撰写年表等,主要参考借鉴了古人对刘桢著作的整理成果与研究论著。
会议还推出一系列重磅会议论文,集中展示了浙江大学文学院林家骊教授、中国石油大学文法学院魏学宝教授、山东大学文学院李剑锋教授等全国20多位博士生导师,围绕刘桢撰写的学术文章,全方位挖掘、颂扬刘桢的人品、人格、文学影响和历史地位,标志着刘桢研究在国内形成了多维度、多层次的立体格局。
刘桢学术研讨会的高规格举办,是各级文化志士深度挖掘地方文化上的一次有益探索,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