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阳县志》县城和乡村部分
以下资料均出自1994年1月第一版《宁阳县志》,下限断至1985年。
县城
今县城始建于556年(北齐天保七年),位于县境西南部,地处平原,在洸河中游东岸,北距宁山8公里。东经116°48’,北纬35°46’。海拔60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虽经历代修建,但一直扩展不大。城内街道狭窄,房屋低矮破旧。经济落后,没有近代工业。新中国成立后,城域不断开拓重修,街道建筑逐渐形成规模。现已面貌全新。
1980年4月,县委、县政府由原县府(西街东首)迁往朝阳路中段路北。县直各单位多设在县政府周围。宁阳镇政府驻西关交通路中段路西。城区西部和北部为工业区,中部和东部为文化区、商业区,南部多为居民区。1985年,城区南北长2公里,东西宽2.1公里,面积4.2平方公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11倍。人口2.6万。有楼房105座,街道23条,全长15.4公里。桥梁28座。主要街道均铺设沥青或水泥路面。交通路、新街路、北关路、文化路、连桥路等路面宽均在20米以上。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城区工业。1985年,有机械、机床、农机、化肥、造纸、酿造、印刷、木器、电池、服装、制鞋和食品加工等20多家县办集体和地方国营工厂。
乡镇办企业有塑料厂、农机修配厂、面粉厂、铸造厂等30多家。共有职工1.2万人,年产值1亿多元。商店500余家,主要有百货商场、百货大楼、百货公司第一和第二零售门市部、农机公司贸易经理部、土产百货楼、城关供销社百货大楼等。一改过去的消费城镇为新型工业城镇。
县城交通。1985年,除国营宁阳汽车站,还有县汽车站、汽车运输公司、镇运输管理站。宁阳与济南、泰安、新泰、兖州、汶上、东平等市县每天都有固定客运班车来往,始发68车次,过路38车次。济(南)兖(州)、蒙(阴)汶(上)公路在城区交叉通过,济南至曲阜的客车也经此设点。从县城到全县20个乡(镇)均有公路相通。
县城文教卫生事业。1985年有市属师范1所,县办中学4所,教师进修学校、农民中专各1所,小学7所,共有教职工704人,在校学生9454人。有电影院、剧院3处,文化馆站2处,图书馆、室17个,并有工人文化宫、新华书店、业余体校等设施,还有电视转播台,有线广播站、木偶剧团和业余歌舞团等。医疗卫生单位有县第一人民医院、职工医院、中医院、卫生防疫站、妇幼保健站和部门、学校的卫生室,共计30多处,病床337张。
县城中心有古建筑文庙,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和1985年国家两次拨款翻修一新。
附:故城简介
宁阳故城即今县城所在地,略呈正方形。
北齐文宣帝移置平原县治所于汉宁阳城北十七里,即今址。北宋始筑土城。1162年(金·大定二年)和1482年(明·成化十八年)曾先后增修。1511年(明·正德六年)被农民义军拆除。1530年(明·嘉靖九年)改为外砖内土,周四里五十步,高二丈四尺三寸,顶阔一丈,趾厚二丈,门楼四座,各高一丈三尺五寸。角楼四座,各高五尺六寸。腰楼四座,各高六尺九寸。四门登城台阶路各一条。东门称寅宾,旧名望泗;西门称宝成,旧名临洸;南门称迎薰,旧名迎恩;北门称拱极,旧名瞻岳。护城河深八尺,阔一丈二尺,蛇眼诸泉四面环绕,旧设板桥,1689年(清·康熙三十七年)城门四桥,均以石筑。
县署居城中心,故址在后建的学宫(文庙)。1297年(元·大德元年)徙置学宫西,1300年(元·大德四年),被农民义军拆除。明万历、清康熙、乾隆年间几经增修,至1882年(清·光绪八年),堂、庙、部、院、衙署具备。建有照壁、大门、仪门、牧爱坊、大堂、二至五堂、厅事六房及花厅等。
城内分设东、西、南、北四街。东街有东南隅、东北巷;西街有西北、西南两巷;北街有白衣堂、城隍庙两个小巷;南街路东有徐家巷。部分古建筑和几十家小商店设于四街。元大德初年,县署西迁建庙。初建大成殿、明伦堂、敬一亭等。1335年(元·至元元年)建东西庑,1539年(明·嘉靖十八年)修泮池、增修禅室十八间,有十八罗汉塑像。殿前有钟鼓楼。殿后是伞形砖塔,高十多米。1567年(隆庆元年)建琉璃障壁,高1.5丈,宽2.1丈。1588年(万历十六年)建金声玉振坊。1559年(万历二十三年)建棂星门。城东门里路北是宝相寺(今东广场),俗称大寺。寺内大殿系宋代建筑。东街路南是清末建的天主教堂(今县机关第一招待所),为德国人所建,系规模雄伟、金碧辉煌的中式建筑。东北隅有城隍庙,后大殿有城隍塑像,东西廊房有十帝阎君塑像,庙前有广场、戏楼,庙门东侧建有鲁班祠。日伪时期拆除塑像,改建伪警察所,后为文化街小学(今十六中校址)。南街路西有圣邻书院,为1882年(清·光绪八年)所建;1903年改为高等小学堂,日伪时期为新民会址。西侧是三义庙,曾作侵华日军顾问室。西街有明南京刑部尚书吴崇礼的过街石坊,路北是吴氏祠堂,内有吴崇礼彩色塑像(今宁阳县饮食服务公司址)。又西是中华基督教卫理公会,系光绪年间建,有礼拜堂、谈道所、学道房等(今东风旅社址)。西北隅有关圣庙,白衣堂。
故城四关,东关有明嘉靖年间所建东岳庙,明翰林学士许彬墓、碑。另有三里泉、蛇眼泉。南关有义姑庙、吕祖祠。西关有火神庙、关帝庙。北关有北阁,系斗拱式建筑,阁楼内供奉神医华佗塑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故城垣因天长日久,不断坍塌毁坏,加之1948年前,固守在城内的国民党新五军随意拆砖筑垒,造成残破不堪。新中国成立后,其它古建筑也陆续拆除新建,故城面貌全非,现只存文庙大成殿。
乡村
乡镇
一、镇
宁阳镇 位于县城周围、东经116°43’~116°51’,北纬35°43’~35°47’。东邻石集乡、乡饮乡,南接泗店乡。西界东疏镇,北与白马乡、伏山镇、茅庄乡毗邻。南北长6公里,东西宽12公里,面积52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4.34%。济兖、蒙汶公路在县城交叉通过,机动车辆直达各村。
镇区,系周朝郕国故地。汉代属宁阳县。清代,县城周围为坊廓社,西部为临邑社、青川社,东部为韦周社。抗日战争至解放初属第一区。1951年属第八区,临邑、南许乡属第一区,青川乡属第四区。1955年全属十里区。1956年改名城关镇。1958年称城关人民公社。1982年改称为城关镇。辖城关、青川、临邑、石桥、南许五个管理区。1983年石桥管理区并入城关管理区。1984年城关镇改称为城关区(辖一镇三乡)。1985年11月,撤区并乡(镇),称宁阳镇。有自然村59个,村委会41个,人口3.97万,小学31处,中学5处,耕地4.63万亩,粮食亩产610公斤。工副业总产值840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3226万元。
东疏镇 位于县境西部,东经116°40’~116°44’,北纬35°43’~35°48’。东邻宁阳镇,南连泗店乡,西南靠西疏乡,西北依汶上县,北与王卞乡、白马乡接壤。南北长9.5公里,东西宽5.5公里,面积48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4.25%。镇政府驻东疏前村,东距县城8公里。蒙汶公路横贯镇区。以东疏村为中心,北至鹤山乡中皋,南至泗店乡石大孟和兖州县城,有客车相通,简易公路通至各村。
镇区,汉代属两疏(疏广、疏受)故里,清代为东张社和西茂社所辖。抗日战争时期至1954年属第四区。1955年属东疏区,1956年为东疏乡、花园乡。1958年为大伯人民公社。1959年属东疏人民公社。1983年改为东疏区,辖东疏乡、花园乡、大伯乡。1984年东疏乡改为东疏镇(乡级镇),与花园乡、大伯乡仍为东疏区所辖。1985年撤区并乡后,花园乡、大伯乡与东疏镇合并,统称东疏镇。有自然村37个,村委会27个,人口3.5万,小学25处,中学4处,卫生院1处,村卫生室27处,耕地4.17万亩,粮食亩产627公斤。镇办企业有丝绸厂、滤材厂、建筑工程预制厂等。工副业总产值380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2859万元。
伏山镇 位于县境北部偏西,东经116°45’~116°48’,北纬35°47’~35°53’。东邻堽城镇、茅庄乡,南与宁阳镇接壤,西连白马乡,北至大汶河。南北长12公里,东西宽5公里,面积60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5.32%。镇政府驻前伏山村,距县城北9公里。济兖公路纵贯镇区。镇驻地设有客车停车点,通往茅庄、鹤山、王卞等乡。简易公路通至各村。
镇区,清代为伏山社、张徐社境地。抗日战争时期为三区和五区的一部分。1951年为一区和三区的一部分。1952年属六区。1956年属伏山区。1958年属伏山人民公社。1983年设区建乡,属伏山区。1984年伏山区所辖的伏山乡改为伏山镇(乡级镇)。1985年11月撤区并乡(镇),苏楼乡、十里乡与伏山镇合并,统称伏山镇。有自然村38个,村委会31个,人口6.23万,小学29处,中学5处,卫生院1处,村卫生室28处,耕地4.08万亩,粮食亩产659公斤。工副业总产值300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2324万元。镇区北部有禹王庙、堽城坝、堽城坝大桥。
堽城镇 位于县境北部,东经116°48,~116°55,北纬35°50’~35°56’。东靠蒋集乡,南邻石集乡、茅庄乡,西与伏山镇接壤,北至大汶河。南北长7.5公里,东西宽11.5公里,面积75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6.65%。镇政府驻堽城屯村,距县城东北14公里。蒙汶公路在镇境中部通过,堽城屯、大孔庄、张家店均设停车点。支线公路从大孔庄通至高桥村。镇政府驻地有简易公路通往各村。
镇区,汉代系刚县故地。隋朝并入宁阳。清代为北乡堽城屯、堽城社境地。抗日战争时期至解放初属第三区。1952年属第七区。1955年属堽城区。1956年,为堽城屯、樊家营、陈家店、孔庄、望峰5个乡。1958年,属堽城屯、樊营两个乡。同年9月属堽城人民公社。1983年8月,撤销人民公社,堽城屯管理区改为城镇(乡级镇),其他管理区改称为乡。1985年11月,撤区并乡(镇)后,为城镇,有自然村53个,村委会42个,人口5万,小学38处,中学4处,卫生院1处,村卫生室63处,耕地6.55万亩,粮食亩产538公斤。工副业总产值396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2824万元。
磁窑镇 位于县境东北部,东经117°01’~117°05’,北纬35°52’~35°56’。东邻华丰镇,南接南驿镇,西与蒋集乡接壤,北至大汶河。南北长7.2公里,东西宽8公里,面积50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4.43%。镇政府设在磁窑,距县城东北32公里。京沪铁路从镇驻地通过,设磁窑站。磁(窑)莱(芜)铁路始发磁窑。一0四国道、济(南)微(山)公路和蒙汶公路在镇境交叉通过,均在磁窑设站。磁窑汽车站和县运输公司汽车站接送四面八方旅客,每天在2000人次以上。简易公路通至各村。
镇区,汉代属钜平县故地。清代为太平社。抗日战争前属第八区。1942年~1956年3月,先后属泰宁县、徂阳县磁窑区。1956年3月属宁阳县南驿区。1958年属南驿公社太平、齐海乡、蒋集公社花观管理区。1983年8月属南驿区磁窑镇、齐海乡、蒋集区花观乡。1985年11月,撤区并乡(镇),统称磁窑镇。有自然村36个,村委会32个,人口4.2万,小学34处,中学5处,村卫生室32处,耕地4.1万亩,粮食亩产468公斤。工副业总产值300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1791万元。镇区东北有大汶口文化堡头遗址。
华丰镇 位于县境东北部,东经117°05’~117°10’,北纬35°50’~35°57’。东邻泰安郊区、东庄乡,南连灵山乡,西与南驿镇、磁窑镇接壤,北至汶河。南北长12公里,东西宽5.5公里,面积58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5.14%。镇政府驻新街,距县城东北35公里。磁莱铁路通过镇区,设有华丰火车站。蒙汶公路经镇区设停车点。宁阳至灵山、东庄的客车都在新街设有停车点。简易公路通往各村。镇区内有古磁窑遗址。
镇区,春秋时东部为成城故地。明、清时期,南部为古城社,北部属泰安县。抗日战争前属第九区,北部属泰安县第七区。1942年划归泰宁县,1946年属泰宁县磁窑区。1956年,复归宁阳县仍属磁窑区。1957年8月,划归新泰县。1958年9月属新泰县为华丰人民公社,1959年12月,复归宁阳县。1961年4月华丰人民公社分成华丰、东庄两处人民公社,镇境为华丰公社的北部。1983年8月属华丰区。1985年11月撤区并乡(镇),称华丰镇。有自然村29个,村委会30个,人口4.52万,小学28处,中学5处,卫生院1处,耕地4.66万亩,粮食亩产506公斤。工副业总产值230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2046万元。煤藏量丰富,有国家统配煤矿华丰矿和镇办煤矿各1处。
南驿镇 位于县境中部偏东,东经116°59’~117°05’,北纬35°47’~35°52’。东邻华丰镇、灵山乡,南靠曲阜市,西连葛石镇、蒋集乡,北与磁窑镇接壤。南北长9.5公里,东西宽8.5公里,面积76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6.47%。镇政府驻南驿村,距县城东北28公里。一0四国道、济微公路与宁(阳)南(驿)公路在镇区交叉通过,并设有停车点。京沪铁路纵贯镇境东部,设有南驿站。乡间简易公路通往各村。
镇区,汉代为钜平县境地。清代属贤义社、南驿社。抗日战争前为第八区。1942年划归泰宁县(后改为徂阳县),1956年为宁阳县南驿区。1958年2月撤区并乡后为南驿乡、王府乡。同年9月属南驿人民公社。1983年8月属南驿区。1985年11月,撤区为乡(镇),称南驿镇。有自然村63个,村委会49个,人口4.09万,小学39处,中学5处,卫生院1处,村卫生室49处。耕地5.03万亩,粮食亩产450公斤。工副业总产值194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1756万元。镇区内有凤凰山和贤村水库。
葛石镇 位于县境中部,东经116°53’~116°59’,北纬35°45’~35°50’。南邻乡饮乡,西连石集乡,东北与蒋集乡、南驿镇相邻,东与曲阜市相望。南北长12.5公里,东西宽6公里,面积70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6.2%。镇政府驻葛石店,距县城东14公里。县城至磁窑,蒋集乡至乡饮乡的公路纵贯镇区,葛石店设有停车点。乡间公路3条,交通方便。
镇区,春秋战国时期属鲁国。明代归东乡。清代属葛石社、龙岗社。1932年至新中国成立初属第六区。1952年7月属第九区。1956年11月属葛石区。1958年2月属葛石乡(北部北庄等8村归告山乡)。1958年9月为葛石人民公社东半部,1983年8月,属葛石区北庄乡、黑石乡、沙埠乡、葛石镇(乡级镇)。1985年11月撤区并乡(镇),原三乡一镇,加涧西村,统称葛石镇。有自然村34个,村委会28个,人口3.53万,小学28处,中学4处,卫生院1处,村卫生室28处,耕地4.9万亩,粮食亩产516公斤。境内盛产宁阳大枣、黄梨,建有水果罐头食品厂。工副业总产值160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1889万元。
二、乡
泗店乡 位于县境西南部,东经116°41’~116°48’,北纬35°40’~35°44’。东临乡饮乡,南靠兖州县,西接东疏镇、西疏乡,北与宁阳镇接壤。南北长7公里,东西宽12公里,面积67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5.93%。有自然村63个,村委会36个。乡政府驻泗店村,距县城南6公里。济兖公路纵贯乡境,崇化至西疏乡的公路横跨全乡。简易公路通往各村。
乡境,明代属西乡。清代为西乡泗庄社,西部属青川社。抗日战争时期东部属第二区,西部属第四区,北部前后许家桥村、铁佛寺、牛家村、高家庄属一区。1952年划为第三区。1955年改属泗店区。1958年2月,撤区并乡后改属泗店乡。同年9月改属泗店人民公社。1959年2月为机关人民公社。同年8月改属城南人民公社。1983年8月设区建乡,改属城南区。1985年11月撤区并乡(镇),改属泗店乡。有自然村63个,村委会36个,人口4.12万,小学34处,中学6处,卫生院1处,村卫生室40处,耕地5.91万亩,粮食总产量2365万公斤。工副业总产值380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2859万元。
盛产桥白(大白菜),乡境南部有西汉宁阳古城遗址。
西疏乡 位于县境西南部,东经116°36’~116°41’,北纬35°42’~35°46’,东邻东疏镇,东南连泗店乡,南接兖州县,西部和北部与汶上县接壤。南北长6.5公里,东西宽7.5公里,面积44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3.9%。乡政府驻疏外村,距县城西13公里。蒙汶公路东西通过乡境,支线公路通向泗店乡、乡饮乡。乡间公路网络各村。
全乡地属“汉代两疏故里”。明代属西乡,清代为西茂社。抗日战争时期至1955年为第四区。1955年10月属西疏区。1958年撤区并乡,称西疏乡。同年9月西疏乡改为西疏人民公社。1959年2月西疏人民公社并入东疏人民公社。1983年上半年,属东疏区西疏、刘茂两乡,1985年11月撤区并乡(镇),西疏、刘茂两乡并为西疏乡。有自然村34个,村委会22个,人口2.5万,小学22处,中学2处,耕地3.89万亩,粮食亩产793公斤。工副业总产值280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2110万元。乡境南部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潘茂汉墓。
王卞乡 位于县境西北部,东经116°36’~116°42’,北纬35°48’~35°52’。东邻白马乡,东南连东疏镇,南部和西部均靠汶上县,北部与鹤山乡接壤。南北长4.5公里,东西宽10公里,面积为40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3.54%,是县境内最小的乡。乡政府驻王卞村,距县城西北15公里。县城至中皋、周庄的客车在山后村交叉通过,乡驻地设停车点。乡间公路通往各村。
乡境,汉代属春城侯国故地,春城废,属宁阳。明代属西乡。清代属西乡东王社。抗日战争时期至1955年属第五区。1955年10月属王卞区。1958年2月撤区并乡,后属王卞乡。同年9月,归属鹤山人民公社。1983年4月,属鹤山人民公社王卞、大庄两个管理区。同年8月,为鹤山区的王卞乡、大庄乡。1985年11月撤区并乡(镇),王卞乡、大庄乡合并统称王卞乡。有自然村24个,村委会19个,人口1.85万,耕地3.93万亩,粮食总产量1243万公斤。工副业总产值150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930万元。小学19处,中学3处,村卫生室20处。
鹤山乡 位于县境西北部,东经116°38’~116°44’,北纬35°50’~35°55’。东邻白马乡,南与王卞乡接壤,西靠汶上县,北隔大汶河与肥城县相望。南北长7.5公里,东西宽9.5公里,面积65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5.85%。乡政府驻鹤山村,距县城西北15公里。县城至中皋的客车在乡驻地通过,并设有停车点。简易公路东通济兖公路,乡间大路网络各村。境内有古建筑泗皋颜庙。
乡境,汉代属春城侯国故地。明代属西乡。清代为泗皋社。抗日战争时期至1955年,属第五区。1955年10月属王卞区鹤山乡、泗皋乡。1958年2月撤区并乡后为鹤山乡,同年9月并入鹤山人民公社。1983年4月,乡境属鹤山人民公社的一部分,辖泗皋、中皋、刘楼、路庄管理区。同年8月,鹤山人民公社改设为鹤山区,原管理区改建为乡。1985年撤区并乡(镇),原乡合并统称鹤山乡。有自然村46个,村委会30个,人口3.25万,小学24处,中学5处,卫生院1处,村卫生室30处。耕地4.66万亩,粮食亩产520公斤。工副业总产值180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1645万元。
白马乡 位于县境西北部,东经116°42’~166°46’,北纬35°47’~35°52’。东邻伏山镇,南与宁阳镇、东疏镇接壤,西靠王卞乡、鹤山乡,北至大汶河与肥城县相望。南北长9.5公里,东西宽5.5公里,面积45平方公里,占全县面积的4%。乡政府设在白马庙村西,距县城西北10公里。宁阳至中皋、周庄的客车通过,简易公路连接济兖、蒙汶公路。乡间大路网络各村。
乡境,南部汉代归宁阳县,北部属春城侯国境。明代属西乡。清代南部归西乡云山社,北部属平陆社。抗日战争时期至解放初期属第五区。1952年7月划归第六区。1955年10月属伏山区沈平、云山店乡。1958年2月撤区并乡,为白马庙乡。1958年9月与伏山乡合并称伏山人民公社。1983年4月设沈平、白马、云山、高楼四个管理区。同年8月设区建乡,境内为白马、沈平、云山、高楼4个乡。1985年11月,撤区建乡(镇),4个乡合并统称白马乡。有自然村43个,村委会28个,人口2.9万,耕地3.85万亩,粮食总产量1712万公斤。工副业总产值130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1821万元。
茅庄乡 位于县境中部,东经166°48’~166°52’,北纬35°46’~35°51’。东邻石集乡、南靠宁阳镇,西连伏山镇,北与堽城镇接壤。南北长8公里,东西宽6公里,面积43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3.81%。乡政府驻茅庄桥北村北侧,距县城偏东北7.5公里。蒙汶公路南北纵贯乡驻地,设有保安、茅庄停车点。宁阳城至磁窑的北路、中路客车均从境内经过。公路支线通往伏山镇、王卞乡。乡间大道网络各村。境内有月牙河水库、保安煤矿、南宁煤矿和菏泽煤矿。
乡境,北部汉代属刚县,南部归宁阳县。明代属北乡。清代归北乡张徐社、堽城屯。1932年至解放初期属第三区。1952年7月区乡调整后,茅庄、台里乡属一区,良村、吴林、望峰3乡属七区。1955年10月,茅庄乡、台里乡属十里区,良村乡、吴林乡、望峰乡属堽城区。1958年2月撤区并乡,南部为茅庄乡,北部属堽城乡。同年9月南部建茅庄人民公社,北部归堽城人民社。1959年2月均属城人民公社。1983年属堽城人民公社茅庄、望峰、良村管理区。同年8月设区建乡,原管理区改建为乡。1985年11月撤区建乡(镇),三乡合并统称茅庄乡。有自然村27个,村委会18个,人口2.29万,小学17处,中学3处,村卫生室23处。耕地3.13万亩,粮食总产1183万公斤。工副业总产值390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1661万元。
蒋集乡 位于县境北部,东经116°55’~117°01’,北纬35°51’~35°56’。东邻南驿镇、磁窑镇,南靠葛石镇、石集乡,西与堽城镇毗邻,北以大汶河为界与肥城县和泰安郊区相望。南北长11公里,东西宽7.5公里,面积72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6.38%。乡政府驻蒋集村,距县城东北24公里。蒙汶公路东西通过,设有蒋集,守安停车点,另有公路支线自前蔡南通葛石镇。乡村大道通往各村。
乡境,汉代属汶阳县故地。清代为北乡冯鱼社、周村社。1932~1952年为第七区。1952年7月区乡调整后为第八区。1955年10月改属彩山区。1956年调整为蒋集、大槐、添福、胡殷4个乡。1958年2月撤区并乡后,为蒋集乡、花观乡。吕河、蔡家洼划归樊营乡。1958年9月统属蒋集人民公社。1983年8月设区建乡,改为蒋集区,所辖原管理区改建为6个乡。1985年11月撤区并乡(镇),花观乡划归磁窑镇,其余5个乡合并,统称蒋集乡。有自然村62个,村委会40个,人口5.9方,耕地6.17万亩,粮食亩产437公斤。工副业总产值310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2652万元。境内盛产生姜、花生和大枣。
东庄乡 位于县境东部边缘,东经117°10’~117°15’,北纬35°48’~35°52’。东临新泰市楼德镇,南接崔解乡,西连华丰镇、灵山乡,北隔大汶河与泰安郊区良庄乡相望。南北长6.5公里,东西宽7.5公里,面积44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3.9%。乡政府驻东庄村北,距县城东北38公里。磁莱铁路、蒙汶公路并排横跨乡境8公里。简易公路网络各村。境内有直界水库,成城故址。
乡境,汉代属柴县境地。明、清时期,南部属宁阳县东乡南白社,北部属泰安县。抗日战争初期属第九区。1942年划归泰宁县(后为徂阳县)。1956年3月徂阳县撤销,复归宁阳县。1957年8月划归新泰县。1958年属新泰县华丰人民公社。1959年12月复归宁阳县。1961年4月,属东庄人民公社。1983年8月,为东庄区东庄、石崮、韩庄乡。1985年11月撤区并乡后,3乡合并统称东庄乡。有自然村27个,村委会21个,人口3万,耕地3.38万亩,粮食亩产409公斤。工副业总产值300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1260万元。境内盛产苹果,并藏有丰富的岩棉石和方解石。
崔解乡 位于县境东部边缘,东经117°10’~117°18’,北纬35°46’~35°49’。东邻泗水县高峪乡和新泰市楼德镇,南与泗水县相连,西靠灵山乡,北与东庄乡接壤。南北长6.5公里,东西宽11公里,面积53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4.7%。乡政府驻金家庄村北,距县城偏东北39.5公里,交通条件较差,只有简易公路和乡村大道网络各村。
乡境,汉代为柴县境地。明、清时期,属宁阳县东乡南白社。1932年属第九区。
1942年划归泰宁县(后改为徂阳县),1956年3月徂阳县撤销,复归宁阳县,属东庄区。1957年8月划归新泰县。1958年属新泰县华丰人民公社。1959年复归宁阳县。1961年4月属东庄人民公社,1983年8月,为东庄区崔解、官庄、陈村乡。1985年11月,撤区并乡,原3乡合并统称崔解乡。有自然村24个,村委会24个,人口2.77万,小学22处,中学4处,村卫生室26处,耕地3.82万亩,粮食总产量1018万公斤。工副业总产值2.05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1229万元。境内盛产黄梨、山楂。南部有凤仙山,海拔608米,为县内最高山。
灵山乡 位于县境东部,东经117°05’~117°09’,北纬35°46’~35°51’。东靠东庄乡、崔解乡,南以山为界与泗水县、曲阜市相邻,西连南驿镇,北与华丰镇接壤。南北长10公里,东西宽7公里,面积56.3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5%。乡政府驻湖村西,距县城东北35公里。磁莱铁路、蒙汶公路在乡境北部通过。公路支线从西故城向南通往曲阜市歇马亭。乡间大道网络各村。
乡境,春秋时期为成城故地,属鲁国。汉代属柴县。清代为东乡灵山社、南驿社。1932年至抗日战争初期属第九区。1942年划归泰宁县(后改为徂阳县)。1956年徂阳县撤销复归宁阳,属磁窑区。1957年7月划归新泰县。1958年属新泰县华丰人民公社。1959年12月又复归宁阳县,仍属华丰人民公社。1983年8月改社为区,属华丰区的梅村乡、东营乡、吕观乡。1985年11月撤区并乡称灵山乡。有自然村37个,村委会32个,人口3.55万,小学30处,中学3处,卫生所1处,耕地4.33万亩,粮食亩产483.5公斤。工副业总产值260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1788万元。境内有北故城汉墓群、灵山寿峰寺。
石集乡 位于县境中部,东经116°51’~116°55’,北纬35°45’~35°50’。东邻葛石镇,南与乡饮乡、宁阳镇接壤,西连茅庄乡,北与堽城镇、蒋集乡相接。南北长9.5公里,东西宽7公里,面积59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5.23%。乡政府驻石碣集村北,距县城东北10公里,宁阳城至磁窑的公路东西通过,蒋集乡至葛石镇的公路支线南北过境。乡政府向南有公路可达乡饮。乡间大道网络各村。境内有石碣集水库、汉桃山故城址、河洼遗址。
乡境,汉代属桃山县。明、清时期,境内北部属北乡夏戴社,南部属石碣社。1932~1952年属六区。1952年7月区乡调整后属第九区。1955年10月属葛石区。1956年11月,属葛石区、石集乡、乱石乡。1958年2月撤区并乡,为石集、告山乡。1958年9月与葛石乡合并为葛石人民公社。1983年4月,辖有三埠、告山、杏山、石集、夏庄5个管理区。同年8月设区建乡(镇),原管理区改为乡。1985年11月,撤区并乡(镇),告山、杏山、石集、夏庄4个乡合并,统称石集乡,有自然村33个,村委会25个,人口3.06万,小学25处,中学6处,村卫生室40处,耕地4.4万亩,粮食亩产508公斤。工副业总产值220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1887万元。盛产大枣、柿子、黄梨、干鲜果,总产量300万公斤,产值达1749万元。
乡饮乡 位于县境中部偏南,东经116°48′~116°55′,北纬35°41′~35°45′。东北与葛石镇为邻,东南与曲阜市交界,西南与兖州县相连,西靠泗店乡,北和宁阳镇、石集乡接壤。南北长8公里,东西宽10公里,面积67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5.94%。乡政府驻乡饮村,距县城东南8.5公里。宁(阳)曲(阜)公路通过乡境。公路支线北至石集乡、葛石镇、蒋集乡,西达泗店乡、西疏乡。乡村大路通往各村。
乡境,汉代属鲁国。明、清时期西部属香寺社,东部属龙岗社,北部属韦周社,均归东乡。1932~1954年属第二区。1955年改为乡饮区。1958年撤区并乡后为乡饮乡。同年9月成立乡饮人民公社。1959年2月并入葛石人民公社。同年8月从葛石人民公社划出,仍属乡饮人民公社。1983年8月,改为乡饮区。1985年11月,撤区并乡(镇),乡饮区改为乡饮乡。有自然村59个,村委会46个,人口3.27万,小学37处,中学5处,卫生院1处,村卫生室46处。耕地7.13万亩,粮食亩产457公斤。工副业总产值130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1984万元。
村庄
一、村庄标准名称
宁阳镇(自然村59个) 北关、东关、西关、南关、邢家庄、张家楼、八仙桥、河套园、周公台、罗家楼、杏岗村、连家桥、新安村、郁家庄、童家庄、泥家村、石桥、关王庙、小吴家村、杜家村、东李家庄、巩家堂、郭家庄、廖家桥、南许家庄、张家庄、乔家庄、象到庄、北许家庄、北满庄、西满庄、南满庄、大庙临邑、周家临邑、王家临邑、郭家临邑、徐马高临邑、张陈临邑、路家临邑、沙岭店、红庙、任家村、小河东、杨家集、花石桥、李家庄、许家庄、杨家庄、李家楼、吴家东和、小吴家东和、青川中、青川后、青川寺、颜家庄、青川围子、青川站、田家堂、大屯。
东疏镇(自然村37个) 东疏、小屯、马庙、沙庄、老王庄、小王庄、王楼集、大伯集、胡家大伯、鹁鸽楼、孙庄、张家大伯、赵刘大伯、柳园、侯家楼、张村寺、冯张村、徐家村、王家村、刘张村、前张村、滩头、花园、孙村集、西和、小伯、范家庄、刘家庙、张家庄、庞家庙、王家庄、高家庄、岔河岭、郑庄、沙窝、耿庄、祝家庄。
伏山镇(自然村38个) 前伏山、后伏山、陶邵村、施家村、陈家庙、胡家庙、芦家营、李家户、东李家户、东代村、西代村、北代村、于庄、辛庄、张家庄、杨家庄、邵家庄、王家庄、山岭、苏家楼、前石梁、后石梁、前洸河崖、后洸河崖、西场、大梁王、小梁王、堽城坝、北刘家庄、张徐村、大吴家村、陈家行、张家行、十里堡、茂盛、小朱家庄、管家洼、安家庄。
堽城镇(自然村55个) 堽城屯、杨李庄、仁贤庄、志强庄、许家庄、离山庄、堽城西、堽城里、商庄、潘辛庄、堽城南、南落星、西南庄、星泉、大寺、东南庄、所里、赵家堂、赵家堂新村、班家堂、东孙家滩、西孙家滩、韩家店、韩家店新村、韩家林、高桥、小高桥、辛家庄、北落星、小东庄、陈家店、王家庄、袁家庄、樊家营、伏家庙、海子、辛朱李、住山庄、杨家庄、刘伶墓、韩家沟、东沙岗、吴家沙岗、冯家庄、张家店、邵家庙、朱家庄、平家庄、大张家庄、殷官堂、小张家庄、侯家庄、大孔庄、泉头、刘家庄。
磁窑镇(自然村36个) 磁窑、西太平、前丁家庙、后丁家庙、齐家庄、郑家庄、后海子、前海子、齐家岭、堡头、茶棚、东栈、路家花观、程家庄、李家花观、程家花观、周家庄、大周村、尹家寨、官庄、庙西、彩山庄、魏家庄、韩家庄、藏家庄、王家庄、李家庄、刘家洼、卢家寨、小武家庄、逯家楼、李村庄、老王庄、颜家庄、朴家宅、大旺。
华丰镇(自然村29个) 新街、白土厂、井泉庄、东磁窑、西磁窑、歇息铺、田家院、国家庄、泊家庄、高村、石家门、于家庄、张家寨、任家街、东北庄、侯家寨、永安寨、北马家寨、西北庄、胜天庄、南梁父、小河西、乔家庄、张家村、成功庄、塘坊、马家庄、梁家庄、爵山庄。
南驿镇(自然村63个) 南驿、镇武庙、前李家村、中李家村、后李家村、孔家村、大磨庄、金磨庄、凤凰庄、涝坡、东磨庄、新村、李家院、姬家庄、谢家庄、高家店、青后庄、前石屋、后石屋、兴隆庄、水泉庄、前石桥、后石桥、河洼、贺家庄、赵家村、清河峪、赵家坝、陈家庄、杨家庄、枣庄、安子沟、黄家庄、石鼓庄、王府、小王府、茂义庄、尹家洼、宿家庄、南王家庄、红水湾、岳家庄、李家庄、范家园、近河庄、南贤村、前泗旺、东泗旺、胡家崖、泗旺集、东关山口、西关山口、后泗旺、西刘家庄、傅家庄、郭家庄、北刘家庄、涝洼、金家岭、周家庄、东贤村、西贤村、高家村。
葛石镇(自然村34个) 葛石店、东云岗、柴家庄、大官庄、小官庄、钱家庄、刘家庄、徐家洼、小河西、马家庄、黑石铺、涝滩、涧西、富家洼、周家庄、黄家峪、程家庄、兴龙庄、吴家楼、朱马庄、前沙埠、中沙埠、后沙埠、顾家村、杜家院、朝东庄、宁家庄、北庄、黑山头、上黑山头、北杨家庄、张家崖、柳沟、鹿家崖。
泗店乡(自然村63个) 泗庄店、南王村、十里铺、薛家村、北王村、纸房、桃园、纪家街、柳家街、安家街、孔家街、张家街、陈家街、西北角、乔家庄、张家行、徐家行、周家行、泗庄、胡家庄、岳家庄、前许家桥、后许家桥、吴家行、杨家村、邵家庄、肖家村、马家庄、五里铺、铁佛寺、薛家庙、魏家庄、沙庄、古城、小古城、曹家村、余庄、毛家楼、柳沟厂、西毛家坡、东毛家坡、罗河厂、巩家厂、刘家庄、柳家楼、大孟集、陈大孟、海子崖、王家行、翟大孟、徐大孟、石大孟、夏大孟、西大孟、前辛庄、后辛庄、牛家村、马家村、高家庄、潘家街、王家院、朱王院、陈王院。
西疏乡(自然村34个) 疏里、疏外、杜家庄、义和庄、郭家村、荣家村、乔家村、党家村、庞庄、围子里、庞家庄、黄家庄、后张庄、前张庄、西张庄、兴隆庄、寺头、朱家庄、后学、孙家庄、前学、潘家黄茂、杜家黄茂、高家黄茂、赵家黄茂、胡家黄茂、刘家黄茂、朱家黄茂、吴家黄茂、陈家黄茂、好家黄茂、辛庄、韩家桥、战家庄。
王卞乡(自然村24个) 王卞、东王卞、前桥村、山洼、小山洼、西山前、魏家庄、鹅鸭厂、赵家庄、王卞寨、王家庄、侯家庄、大庄、东罗山、中罗山、前罗山、西罗山、坡庄、崔家河、周家庄、山后、东山前、北灵庄、邵家庄。
鹤山乡(自然村46个) 前鹤山、后鹤山、桃园、史家庄、路家庄、黄山庄、泗皋、杏山庄、小辛庄、青龙背、大辛庄、雷家庄、安家庄、刘家庄、桑家庄、小桑庄、刘楼、徐家平、李家平、魏家平、方家平、束家平、郭家平、王家平、八大荒、铺上街、牌坊街、张家庙、孔家庙、杨家楼、张家楼、汪泉屯、白塔寺、沈家西皋、黄家西皋、刘家西皋、王家西皋、赵家庄、小中皋、大中皋、王家圈、东皋、东皋新村、刘家海、桑家海、安家海。
白马乡(自然村43个) 白马庙、周家楼、柏家庄、毛家村、义和庄、马家庙、吕兴、岗上、朱家庄、太平庄、曹家庄、新庄子、刘家屯、高家楼、魏家庄、李家阁、周家庄、黄冯、张家堂、路家楼、胡中屯、陈家楼、夏家庄、云山店、汪家店、双庙、纪家庄、南刘家庄、程家海、小程海、古路店、于家海、玉皇山、柏家村、开元寺、高墙、小陶家平、大陶家平、耿家平、李家平、沈家平、桑家庄、冀家庄。
茅庄乡(自然村27个) 茅庄桥北、茅庄桥南、前茅庄、保安村、大安、官房、小河西、东台里、西台里、苑家庄、八里庙、台北岭、天兵店、良村、小良村、得时村、小孔庄、前望峰、后望峰、后望新村、果庄、小果庄、南宁家庄、辛安店、吴家林、苏家庄、西宁家庄。
蒋集乡(自然村62个) 蒋集、刘家庄、赵家庄、于家庄、郭家庄、王家院、马家院、张家营、张家圩子、杜家院、前集、西周村、添福庄、黄家庵、张家龙泉、曹家龙泉、顾家龙泉、郑家龙泉、苏家龙泉、岗子、小岗子、衡家庄、前彭家庄、后彭家庄、中河、何家堂、吕家庄、杏山后、前蔡家洼、后蔡家洼、西蔡家洼、黑石湾、杏山头、马家庄、栗家楼、潘上崖、大槐树、宁家庄、小宁家庄、大安庄、卧虎庄、东彭家庄、涝滩庄、肖家庄、傅家洼、三井、北王家八大庄、南王家八大庄、侯家八大庄、肖家八大庄、张家八大庄、羊栏庄、彩石庄、枕河庄、石门庄、邢家庄、尚家庄、守安庄、顺河庄、小胡庄、殷家庄、大胡庄。
东庄乡(自然村27个) 东庄、北鄙、南故城、大张家庄、大张新村、西张家庄、杏花村、杏花新村、东韩家庄、东韩新村、中韩家庄、西韩家庄、坡里、东直界、西直界、南岭、东山阴、西山阴、南山阴、幸福村、南石崮、南石崮新村、大石崮、北石崮、北葛家圈、任门、官庄。
崔解乡(自然村24个) 金家庄、周家泉、石桥庄、东崔家庄、葛家庄、解家庄、南鄙、路家庄、刘家屋、南葛家圈、钟家庄、王家庄、东谷堆、西谷堆、中谷堆、西崔家庄、北陈村、北陈新村、南陈村、陈美庄、孔家庄、老庄子、石门、满良庄。
灵山乡(自然村37个) 湖村、西故城、北故城、永义庄、梅家村、高庄、进粮庄、满家村、东营、西营、顺义庄、梧桐峪、孙家峪、李家峪、孔家庄、胡家庄、潘家庄、凤山峪、翟家庄、新庄、朱家洼、埠南、后吕观、前吕观、南马家寨、杨家庄、王家庄、沈家庄、大石桥、大王家庄、韩家岭、门家庄、南王家庄、西范家庄、东范家庄、上陡沟、下陡沟。
石集乡(自然村33个) 石碣集、三埠、茌家庄、北韦周、古彭庄、西官庄、大夏庄、谭家厂、孙家庄、小夏庄、西杨家庄、曹家寨、山前村、陈家店、范家庄、乱石崖、前古树口、中古树口、后古树口、东古树口、杏山庄、下代堂、杨家下代、马家下代、李家下代、王家下代、陈家下代、马山口、虎城村、老黄崖、河洼、徐家营、石碣屯。
乡饮乡(自然村58个) 乡饮、二郎庙、杨家庄、南赵庄、常家屯、苑家庄、孔家村、香寺、后寺、大赵庄、小赵庄、宁家庄、小乡饮、沙河庄、龙王庙、张家楼、保安店、薛家庄、大崇化、小崇化、宫家村、汉马河、孟家庙、梁家庄、范家庄、云谷庄、东郭家庄、西郭家庄、西云岗、荷柳村、南韦周、万家村、陈家厂、蒋家厂、姜家厂、赵家厂、孔家厂、胡家庄、邱家庄、八官庄、小酒店、东金马、西金马、中金马、沈家屯、大满营、小满营、袁庄集、张王院、彭王院、郭家沟、小郭家沟、斗虎屯、中龙堂、西龙堂、东南龙堂、马家庙、王家洼。
二、村庄选介
泗店 位于县城南6公里,依洸河东岸,东经116°45’,北纬35°42’。为泗店乡人民政府驻地。明洪武年间建村。初名小李村,后改今名。聚落沿公路延伸呈长方形。主街南北向。百货、食品、建材等门市部沿公路两侧分布。农机、木器、印刷和泗店卫生院、粮所、供销社、联中、小学等单位分布村内外。地处平原,有居民1987人,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棉花。济兖公路从村中通过,支线公路至乡饮乡,西通西疏乡。乡村大路通达邻村。清代属泗庄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属第二区,1952年属第三区。1956年后为泗店区、乡、公社驻地。
东疏 位于县城西8公里,东经116°42’,北纬35°44’。是东疏镇人民政府驻地。分前村、后村,建两个村民委员会,属汉两疏故里。此村居东,故名。有居民4125人,聚落以公路为界,分为两个长方形,主街东西向,沿街两侧有食品、百货、电器、照像等门市部。企事业单位有农机、丝织、刺绣、木器、印刷等工厂和宁阳五中、东疏医院、粮所、兽医站、联中、小学等。地处平原,主产小麦、玉米,亩产超过500公斤。盛产棉花。五天一集,为县城西部农副产品重要集散地。蒙汶公路经此设点。支线公路北通鹤山乡,南至兖州县城。清代属西乡西茂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属第四区、西疏区,1959年后为公社、区、镇驻地。
西疏 位于县城西13公里,东经116°39’,北纬35°44’。为西疏乡人民政府驻地。西汉时建村,属汉两疏故里,此村居西,故名。有居民3758人,分疏里、疏外2个村民委员会。聚落沿公路延伸呈长方形,主街东西向。有西疏联中、小学、供销社和服装、砖瓦、预制件等厂,食品、百货等商店沿街分布。村附近有疏外遗址。地处平原,主产小麦、玉米,盛产辣椒、大葱。自清代以来为县境西部大集。蒙汶公路经此设点,乡村大路通兖州、汶上县境。清代属西乡西茂社。一九四九年前属第四区。新中国成立后为西疏区、乡驻地。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为管理区驻地。
泗皋 位于县城西北23.5公里,大汶河南岸,皋山脚下。东经116°40’,北纬35°53’。属鹤山乡。南宋末建村。因村北临皋山,山前有泗洪沟,故名泗皋。聚落呈长方形,有居民4597人,设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个村民委员会。为县境西北较大的自然村。主街南北向,沿街两侧有百货、副食、服装、建材等商店,村内有泗皋联中、泗皋小学、村卫生室等单位。地处半丘陵。主产小麦、玉米、地瓜,粮食亩产量500公斤。简易公路通往东疏镇、宁阳城。乡村大道通至邻村。
村内有古建筑“复圣祠”,即颜庙,建于1275年(元·至元十二年),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汉代,村属春城侯国,明、清时期属泗皋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属五区、王卞区。1960年为鹤山人民公社驻地。社驻地迁至前鹤山村后,为管理区驻地。
白马庙 位于县城西北10公里,东经116°44′,北纬35°50′。为白马乡人民政府驻地。西汉时建村,原名禹颓村,又名兴隆庄、白家店,后改为白马庙。有居民2098人。地处平原,主产小麦、玉米,盛产棉花。聚落方块状,街道十字形,商店沿街分布。村内有农机具修配厂、宁阳四中、白马联中、小学,村旁有回族人民的好儿女、革命烈士赵福吉、马淑贞夫妇的墓和纪念碑。简易公路西至王卞乡,东与济兖公路相接。乡村大道通伏山镇、宁阳镇等地。清代属西乡云山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属第五区驻地。1957年为白马乡驻地。1958年为伏山人民公社白马管理区驻地。1983年8月为白马乡驻地。
伏山 位于县境北9公里,伏山西南麓。东经116°47′,北纬35°50′。明代洪武年间建村。村以山名,分前、后伏山。前伏山又名伏山街、伏山集。伏山镇人民政府驻前伏山路西。
前、后伏山有居民4652人,设两个村民委员会。地处平原,主产小麦、玉米,盛产棉花、大麻,粮食亩产在500公斤以上。聚落南北延伸呈长方形,长1.5公里。主街南北向,沿街两侧有百货、食品、农机、服装、美术装璜等商店和伏山粮管所、卫生院、人民法庭、邮政支局、银行信用社等单位。有水泥、石灰、石料、印刷、丝棉等厂。有宁阳十五中、伏山联中、小学、幼儿园。前伏山五天一集,是县城北部较大的农副产品集散地。济兖公路经村中南北通过,设停车点,简易公路东接蒙汶公路。乡村大道网络全镇各村.村南200米处有宁山。西汉高祖于宁山之南置县始名宁阳县,伏山原海拔134米,树荫满山,上有石佛洞,一九四九年后,开采石料、烧石灰、造水泥,现山头已基本削平。1958年为伏山人民公社驻地,1983年8月为伏山区驻地,1985年11月为伏山镇驻地。
茅庄 位于县城东北7.5公里,东经166°49′,北纬35°49’。为茅庄乡人民政府驻地。南宋末年建村,原名“囤村”,后更名茅庄。村中有河横贯,分成两个方块状,名桥南、桥北,建两个村民委员会。有居民2620人,以农为主,粮食亩产过500公斤,西瓜颇有名气。五天一集,农贸市场繁荣。砖瓦厂、粉坊、桥北影剧院、茅庄联中、小学分市村内外。村西北有菏泽煤矿、宁阳发电厂,北有茅庄粮店。蒙汶公路经此设点,村南支线公路通达南驿。清代名茅庄集,属北乡张徐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属第一区,1958年为茅庄乡、茅庄人民公社驻地。1959年为堽城人民公社茅庄管理区驻地。1983年8月复为第茅庄乡驻地。
堽城屯 位于县城东北14公里,东经116°51’,北纬35°52’。为堽城镇人民政府驻地。聚落沿公路扩展,呈方块状。有居民4846人,分东、西、南、北4个村民委员会,主街丁字形。工、商业发展很快,沿街分布有百货、农机、建筑、五金、木器、服装等门市部,条编手工业享有盛名。地处半丘陵,主产小麦、玉米、花生。亩产已过500公斤。明、清以来五天一集,购销两旺。为县境北部较大的农副产品集散地。蒙汶公路经此设停车点。简易公路网络全镇各村。
村内有堽城医院、堽城粮所、堽城人民法厅、宁阳三中、堽城联中、小学等单位。村北有春秋“刚邑”故城址。隋朝归宁阳县,明、清属北乡堽城社,民国至今均为区、公社和镇政府驻地。
大槐树 位于县城东北21公里,蒋集乡南境,苗河西岸。东经116°58’,北纬35°52’。建于南宋中期,原名陈家庄,因村内寺中古槐出名,后改为大槐树村。有居民432户,1792人。聚落呈长方形,主街南北向,有百货、食品、建材等商店和大槐联中、大槐小学、村医疗室等单位。简易公路通往乡政府驻地,乡村大路通至邻村。地处丘陵,有耕地2155亩,主产小麦、玉米、地瓜,盛产花生、生姜。
磁窑 位于县城东北32公里,东经117°05’,北纬35°54’。为磁窑镇人民政府驻地。系汉钜平故地。宋朝名太平集、东太平。新中国成立后因靠近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磁窖遗址而得名。地处平原,有居民2465户,9867人。分东、西、南、北4个居民区,4个村民委员会。聚落沿铁路两侧延伸,呈长方形,面积1.5平方公里。主街南北向,沥青路面。大街两侧有百货、食品、建材、旅社、饭店、照像、电器等商店鳞次栉比,为宁阳县东部较大村镇。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业和工副业生产发展较快。粮食亩产在550公斤以上,村办和个体工商业有铸造、面粉加工、机械维修、商店、旅馆、饭店等,工副业收入占总收入的50%以上。盛产蔬菜、苹果、花生等,集市贸易繁荣,是重要的农副产品集散地。
磁窑地处交通要道,京沪铁路南北穿过,磁莱铁路由此始发,设有磁窑火车站。一〇四国道、济微公路与蒙汶公路在此交叉通过。
村内有县直机关第二招待所、宁阳十四中(县重点中学)、磁窑联中、磁窑小学,附近驻有宁阳县第二人民医院和机械、化工、农药、纺织、酿造、陶瓷、印刷、木器、食品、服装和地质勘探等十几家省、市、县企业。村北部有汉钜平故城遗址,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新街 位于县城东北35公里,国营华丰煤矿附近。东经117°09′,北纬35°52′。聚落沿铁路北侧东西延伸呈长方形,长1.5公里,有居民8162人(多为煤矿职工)。主街为“工”字形。百货、五金、陶瓷、副食、服装、蔬菜等门市部沿大街分布。工业有农机、毛纺、木器、面粉等厂。文教卫生单位有宁阳七中、华丰联中、华丰矿中、华丰小学、职工子弟小学、幼儿园、华丰影剧院、职工俱乐部、图书馆、体育场、新华书店、矿医院、镇医院、卫生室等。磁莱铁路、蒙汶公路经此设站,简易公路通至邻村。居民多经商、种菜。村西有古磁窑遗址,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村北部和东部是华丰煤矿生产区。
1940年,华丰煤矿在此地建村。1958年为华丰人民公社驻地。1983年为东磁乡驻地。1984年名为东磁镇,1985年为华丰镇人民政府驻地。
东庄 位于县城东北38公里,磁莱铁路南侧。东经117°11′,北纬35°51′。为东庄乡人民政府驻地。因位于汉成城故城以东故名。地处平原,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聚落呈长方形,主街南北向。工副业有木器加工、砖瓦、石灰、运输等,村北有宁阳九中、东庄小学。蒙汶公路经此设点。是革命烈士朱蓂阶的故乡。清代属东乡南白社。抗日战争初期是泰宁边区自治会驻地。1942年划归泰宁县,1956年归宁阳县,1957年又划归新泰县,1959年复归宁阳县。1961年后为东庄人民公社、东庄区、东庄乡驻地。
南驿 位于县城东北28公里,京沪铁路南驿火车站西侧。东经117°04′,北纬35°51′。为南驿镇人民政府驻地。春秋时为鲁国义姑故里。后因此村为南北通衢大道,改为南驿。聚落略呈正方形。有居民2566人,以农为主,兼经商、运输。地处平原,主产小麦、玉米、地瓜。主街为丁字形,两侧有百货、副食、服装等门市部和农机、印刷、砖瓦等厂。宁阳六中、南驿卫生院、联中、小学等单位分布村内外。京沪铁路与宁磁公路在此交叉通过,并建有立交桥。乡村大道通往全镇各村。村内是清代以来的集市,为县境中部的重要农贸市场。清代属东乡南义社。抗日战争前属第八区。1942年划归泰宁县。1956年复归宁阳,为南驿区、乡、公社、镇驻地。
葛石店 位于县城东14公里,汉马河东岸。东经116°56′,北纬35°46′。为葛石镇人民政府驻地。明代洪武年间建村,名高氏店,后改称葛石店。有居民3024人,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地瓜,盛产多种水果,特产蜜枣,为有名的“宁阳大枣”生产基地。自清代以来为宁阳大集,是县境中部农副产品重要集散地。聚落呈长方形,主街东西向,村中有面粉、农机、罐头、服装、印刷、木器等厂。砖瓦业、建筑业发展较快。葛石医院、供销社、葛石联中、小学均在村内。宁磁公路从中穿过,设有停车点。支线公路东通富家洼,北至蒋集乡,南达乡饮乡。乡村大道通至全镇各村,村西北有葛石店遗址,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葛石店从明至清属葛石社。1932~1956年为第六区、第九区、葛石区驻地,1957年为葛石乡驻地。1958年为葛石人民公社驻地,1983年为葛石区驻地,1985年为葛石镇驻地。
南韦周 位于县城东9公里,乡饮乡北缘。东经116°53′,北纬35°45′。有居民482户,2147人,耕地3385亩。主产小麦、玉米、地瓜,盛产棉花。聚落呈方块状,分东街、西街、南街3个生产片,建3个村民委员会。是乡饮乡较大自然村,原名千家村,建于1307年(元·大德十一年),明末称南韦周。
明、清时期村属韦周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属第六区,1952年属第二区。1956年属乡饮区。1958年属乡饮人民公社。1983年属乡饮区。1985年属乡饮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