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县这三篇文章在《山东民政》刊发

发布时间: 2024-11-26 08:02:44 阅读: 打印 关闭

《山东民政》2024年第四期(总第368期)刊发我县三篇经验文章:

1.宁阳县创新社会化照护模式 提升分散供养特困人员保障水平;

2.宁阳:移风易俗 形成文明新风尚;

3.宁阳县探索建立村碑保护长效机制。

宁阳县创新社会化照护模式 提升分散供养特困人员保障水平

近年来,宁阳县坚持政府主导统筹,引入企业市场化运作,探索形成“购买服务+集成供给 +智慧监测”社会化照护模式,打造“宁阳红·暖心护”服务品牌,为分散供养特困人员提供更加专业化、多元化、优质化的照护服务,将传统“兜底型救助保障”升级为“适度型幸福供养”,切实提升了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公开购买服务 建设一支专业化服务队伍

坚持“市场化、专业化”服务理念,制定《统筹分散供养特困老人照护资金推行社会化照护服务的实施方案》,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全力推行社会化照护服务。

明确服务内容。组建政府主导、企业运营的救助联合体,对全县分散供养特困人员进行摸底,将3790名特困人员纳入服务范围,逐人采集信息、建立服务档案,免费配发统一衣服和床单枕套,提供助洁、助医、助餐、助浴、助行、助急“六助”和精神慰藉等服务,建立健全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照料服务标准规范和监管机制,完善物质类救助和服务类救助相结合的社会救助兜底保障方式,不断提升服务质量,满足了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的照料服务需求。

明确责任义务。整合年度照护资金,采用政府公开招标形式,加强与专业养老机构合作,签订政府购买服务合同,细化服务项目、资金给付,监督管理等内容。工作中做到“五清”,即政策依据清、人员底数清、监护主体清、权责义务清、监督措施清,为提升服务质量奠定了坚实基础。

明确专业人员。将全县划分为3个片区、34个网格,参照《养老机构岗位设置及人员配备规范》,按照不低于1:30比例配备护理人员。全县共有194名专职护理人员,统一配备工装和红色马甲,全部参加省级劳动技能专业培训,取得养老护理员资格证书。

强化集成供给 形成一条精细化服务链条

针对服务对象实际需求,每周至少开展2次“幸福来敲门”行动,集成化供给8大类16小项服务,生活照料、医疗服务和精神慰藉三管齐下,有效解决了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平时照护少、住院无人陪”等难题。

享生活之便。为保障特困人员用餐健康安全,投资1400余万元,建立4条微波隧道,配备12辆食品专用车,每周六准时将70℃的营养餐送至老人餐桌,让分散供养特困人员享受卫生健康、营养合理的“大餐”;平时,照护人员根据老年人生活需求,帮助购买米面蔬菜等生活必需品,帮助他们掌握餐饮制作和营养配餐知识,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投资98万元,定制2辆洗浴房车,配备专业服务人员,每月免费为老年人提供洗浴、理发、剃须、剪指甲、洗衣等服务。

享医疗之惠。为解决住院老年人陪护难问题,成立宁阳县特困人员康养服务中心,作为全县特困人员医疗照护定点机构,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突出中医特色,提供理疗、康复、养生等服务。开展“浓情照护、温情陪伴”活动,及时掌握老年人身体状况,了解其生活习惯,避免突发事件。根据老年人需求,提供陪同挂号、看病、协助住院等服务,并遵照医嘱,协助老年人服用药品。为特困老年人每年购买120元的人身意外商业险,构筑起老人人身安全屏障。宁阳县康养服务中心成立以来,已治疗康复出院238名老人。

享精神之乐。为照护对象开展“您的生日,党知道”活动,每周送餐时,为过生日的照护对象送上10寸的生日蛋糕并举办小型生日会,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特困老年人的心坎上。引导县内公益剧团、公益类社会组织等力量,为分散供养特困老年人送戏上门、送关爱上门。组织开展各种互评、互比、互助活动,以小锦旗、小红花、小礼品,激发老年人积极向上的生活热情,帮助他们养身养心、快乐养老。

创新智慧监管 打造一个智能化服务平台

引入“智慧 +”运营模式,采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化手段提高监管能力和服务水平。

创新“智慧+监管”机制。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强监管,开发分散供养特困老年人照料护理服务监督管理平台,研发“特困照护”APP。民政部门采取线上线下结合方式,对服务企业、护理员照护情况实时监管,线上查看监测后台运营、老年人接受服务、服务总量生成等情况;线下每月入户走访2次,随机抽取400户家庭进行测评,参照镇村反馈情况,按测评结果给服务企业拨付资金。

探索“智慧+运营”模式。护理员利用手机APP上传工作对比照片和服务评价视频等12项内容,严格按照出勤记录集成数据、服务前后环境变化、老年人满意度等指标,考核结算护工薪酬。每月开展集中服务测评,对优秀员工进行表扬,对群众不满意服务人员进行调整,杜绝“拿钱不干活,出工不出力”现象。

实施“智慧+健康”行动。对服务对象身体状况进行动态监测,系统自动汇集分析血压、心率,脉搏、血糖等数据,对身体状况发生异常的服务对象,及时发出信息预警,并提出就医及生活指导意见。

宁阳:移风易俗 形成文明新风尚

不久前,宁阳县葛石镇夏代堂村村民王爱国的父亲去世,一场丧葬前后用时三天,除去招待亲朋的必要费用只花了不到60元。

王爱国的父亲是一位有着54年党龄的老党员生前就嘱咐后代厚养薄葬,这正契合了宁阳县近年来推行的丧俗改革。葬礼上,没有了以往的祭祀纸扎、鼓吹乐手,取而代之的是村里的红白理事会为老人操办的追思会,让薄葬变礼葬。

过去,在宁阳县不少村(居),办一场丧事动辄需要六七天,不仅时间长,还得讲排场,一些利益相关方,甚至趁机暗中推动把丧事跟孝心挂钩,他们赚了黑心钱,群众吃了哑巴亏。

为彻底根除大操大办陋习,今年3月,当地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殡葬改革工作的意见,全面推行由村“两委”主导的红白理事会,覆盖全县580个村(居),由党组织书记任理事会长,大力倡导丧事简办、长丧短办,将丧期由过去的5~7天缩短为不超过3天。减少办丧用品,推行由村集体购置灵棚、桌椅、袖章、音箱等办丧用具,向群众免费提供。避免铺张浪费,平均每个丧事减掉非必要支出约8000元。

宁阳县还把改革重点放在群众反应强烈的殡葬费用上。今年4月起全面推行惠民礼葬,当地群众在县内遗体接运、存放、火化等基本殡葬服务全免费。

“此项新措施落地,火化环节费用全部免除,由县财政每年投入约1300万元,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群众的办丧意识,推动了全县的移风易俗。”宁阳县民政局党组成员卢强说。

婚俗改革也是移风易俗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宁阳县大力推行文明实践新婚礼,组织有条件的村(居)、社区整合原有的礼堂、广场,增设婚庆设施,新人报备登记即可免费使用,有效破解了婚礼费钱、费时、费力等难题。

在东庄镇南故城村,村民虞敬民家一场婚礼全部花费不到1.5万元。“孩子参加村里的集体婚礼,村支部书记是主婚人,村里免费提供6辆婚车、2桌喜宴,省了不少钱。每桌喜宴才要400块钱,既节俭又有面子,儿媳妇娘家人也很满意。”虞敬民说。

不仅如此,通过将喜事新办、丧事简办等移风易俗情况纳入文明积分,宁阳县2.6万余名群众用文明新风行为表现所获积分还可以兑换生活物品。东庄镇王家庄村对村内结婚的新人,凡是彩礼不过3万元,席酒不超四桌且每桌标准在规定范围内的,村集体对每场婚礼奖励888元。

推进移风易俗,根本在于形成群众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宁阳县坚持宣传教育为主,创作编排《婆婆也是妈》等移风易俗小戏小剧9件,年均开展文艺巡演100余场次。指导各村将婚事新办、丧事简办标准纳入村规民约,对违反规定的取消各类典型评选资格,取消村里各项服务和福利。东疏镇胡茂村村规民约对从桌椅餐具、厨师、就餐菜种类别到烟、酒、服饰的价格等都作了严格规定。

“我县把移风易俗作为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坚持价值引领、服务引领、文化引领、示范带动,引导广大群众破除陈规陋习、倡树文明新风,不断焕发文明新气象。下一步,我们将突出六大重点开展综合整治,持续深化农村移风易俗,不断提升群众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宁阳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许军表示。

宁阳县探索建立村碑保护长效机制

近日,在宁阳县的各个村头镇口,站在村碑前拍照留念、打卡的人多了起来。

近年来,宁阳县通过建立地名标志巡查制度,将村碑纳入巡查范围,并摸清了家底:1989年至1990年,宁阳县按自然村数量设置了639块村碑;到2023年年底,全县580个村(居)中保存完好的村碑只有486个。为此,宁阳县民政局印发《关于妥善管理村碑的通知》,采取“一巡二补三备案”的方式,探索建立村碑保护长效机制。县民政局每季度巡查2~3个镇街,每个镇街抽查不低于30%的村碑;镇街民政办每月巡查30%的村碑;村委会作为村碑管理单位,负责村碑的日常管理和维护。各镇街通过政府出资、社会捐赠等方式筹集资金,对破损村碑进行修复。建立村碑备案报告制度,明确村碑所在位置、保护单位和责任人。未经批准,任何人不得损坏移动村碑。如因修路、搬迁等特殊情况确需移动村碑的,需报县民政局批准。同时,在制定村庄规划时,要提前预留村碑位置。

据宁阳县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宁阳县积极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地名文化保护,引导广大村民行动起来,讲好地名故事,留住乡愁、乡音、乡情,让子孙后代寻得着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