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王庙

发布时间: 2024-03-07 09:58:26 阅读: 打印 关闭

禹王庙,原名汶河神庙,庙祀禹王。该庙坐落于距县城北15公里的宁阳县伏山镇堽城坝村北、大汶河南岸200米处。

该庙创建年代不详,据清咸丰元年重修《宁阳县志•秩祀》记载:“汶河神庙,在堽城坝,明成化十一年(1475)员外张盛建坝,因立庙。”又记:“今庙额曰‘禹王庙’,不知始改何时。”

禹王庙座北朝南,平面呈长方形,占地30余亩。沿中轴依次为大道、广场、庙门、神道、正殿、禹王台等建筑,东西两侧为掖门、东西两庑,石碑及古柏树11株。

走过广场,见庙门一间,面阔3米,进深3.5米,高约5米。灰瓦硬山顶,饰吻兽。两扇实踏大门饰铺首衔环,门钉40枚,门额悬“禹王庙”一贴金云龙木匾。门前置石狮一对,庙门两侧各开翼顶掖门。庙门内侧为钟楼、鼓楼遗迹,残存柱础。

正殿虹渚殿为穿堂式清代建筑,砖、木、石结构,灰瓦歇山顶,蟠龙大脊。面阔15.9米,进深7.8米,高6.2米。门额篆“风调雨顺”四字。殿内塑禹王像,但见禹王头戴冕旒,手捧镇圭,雍容大度,端坐在神龛之内,令人肃然起敬。使人们想起禹王平水患,定九州的丰功伟业。

东西两庑设在正殿前两侧,五开间,面阔13.5米,进深5.3米,通高6米,灰瓦硬山顶。明间置券顶格棂窗。

钟楼、鼓楼至两庑之间立有龟趺螭首石碑两通。东碑为明成化十一年(1475)“造堽城石堰记”碑,由明代科举考试中唯一连中三元官至兵、户、吏三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商辂撰文,由征仕郎、中书舍人、乡贡进士、东吴李应祯篆额书丹;西碑为明成化十三年(1477)“同立堽城堰记”碑,由户部尚书兼翰林院大学士万安撰文,布政使司樊辅书丹。

1991年版《宁阳县水利志·大事记》载:“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于旧引水斗门东建闸,即双虹悬门。”庙内东碑的螭首饰纹常年有水痕。碑屹殿前,殿矗汶滨,殿在渚中,汶如长虹,成为奇观,是为宁阳古八景之一“禹碑虹渚”。

殿后老柏夭矫作龙形,名“虬枝歧柏”,为宁阳清八景之一。远视此柏,卓然不群,向东南方向伸一巨枝宛如蛟龙,正翘首张翼,龙须飘飘,恰似腾云驾雾,探爪欲飞。可惜,此枝于清代晚期突然干枯,现唯有干裂的“龙骨”,当地人说此飞龙下原有一口井,蛟龙探身是为饮水,后人无意之中把井填死了,蛟龙无水可饮,慢慢枝叶脱落,变成如今模样。殿前东侧的一株,被称为大禹化身,直径达1.52米,号称“齐鲁第一柏”。还有一株桧柏形如华盖,令人称奇的是一株开花,一株结果,当地人称为“夫妻柏”。 据说,大禹疏通了汶水,却不幸得病身亡。人们为纪念大禹治水的功劳,便在汶水南岸修建了禹王庙,在庙南门栽了棵柏树,象征禹王在此镇守汶水。一天,一只凤凰飞落在柏树上,悲鸣不止,像是在哭,一个时辰后,栽于树下而亡。人们议论纷纷,认为禹王治水八年,三过家门而不入,或许是妻子想念他,便化作凤凰千里迢迢来此探望。于是,把这只凤凰葬在了柏树的西面。过了几天,埋葬凤凰的地方,长出了一棵小柏树。人们说这是禹王夫妻活着没有团圆,死后化作夫妻柏,永远不分离的意思。

“江淮河汉思明德,精一危微见道心。”禹王的丰功伟绩令后世万代敬仰。禹王庙对开发研究禹文化,促进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20005月,禹王庙被省建设厅、文化厅公布为山东省历史优秀建筑。200612月,被省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