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12370921494321057P/2024-16589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发布机构 | 宁阳县华丰镇卫生院 | 组配分类 | 环境引导 |
华丰镇卫生院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预案
第一部分 总则
一、目的:为及时高效、妥善处理我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有效控制疫情,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维护社会安定,特制定本方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镇范围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与控制。
三、工作原则:预防为主,依法管理,快速反应,分类指导,分级预警。
四、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食品卫生法》、《职业病防治法》、《宁阳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
第二部分 应急组织及职责
一、应急组织
华丰镇卫生院成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领导小组、医疗救护组、卫生防疫组、后勤保障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防疫科,村卫生所设专人负责卫生应急工作。
二、职责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领导小组职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立即召集有关人员,由院长任总指挥,负责对事件流行病学调查和现场处置的统一领导。落实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需经费和物质保障经费(包括处理突发事件所需仪器设备、交通通讯工具、预防性投药、预防接种应急疫苗、消毒药品)和物质保障(消毒器械、消毒、流调专业人员防护用品、中毒现场调查防护用品、中毒试验试剂等)。
2、医疗救护组:做好病人的抢救工作、院内感染的控制工作,如果是传染病人,按要求做好自我保护和隔离。
3、卫生防疫组:负责疫情报告,协助上级对突发传染病疫情及群体不明原因疾病的调查处理,做好疫点消毒处理和密切接触者的追踪、调查、医学观察,落实疫点、疫区的防控措施。协助上级部门对食品中毒、职业中毒、放射事故等各种污染、毒物引起的中毒事件的应急处理和后续监测,对易受害人群进行健康检查和应急防护,协助控制事故现场等。督促村卫生所预防控制各项措施的落实情况。
4、后勤保障队:负责评估、采购防治工作所需应急物质,保证应急物品的储备和供应。
5、办公室:承担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负责预案的制定、修改,负责协调、指挥、督查有关单位应急处理准备和应急措施的落实,通报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情况。
6、卫生所:负责协助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日常监测工作。做好职责范围内和领导小组临时交办的工作,服从事发地政府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导小组的领导,协同做好现场的应急处理工作。协助组织卫生防病的社会动员,做好群防群控工作。
第三部分 预警体系建设
一、监测网建设:(一)建立健全镇村两级疫情网,以此为基础,以现有三级预防保健网为依托,完善镇村疫情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卫生所作用,每个卫生所固定一名疫情员负责信息报告工作,收集辖区疫情信息及时上网直报。(二)在现有监测网的基础上扩展监测范围包括职业中毒、食物中毒等和疾病监测种类。(三)充分发挥各卫生所监测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认真履行监督职责。
二、队伍建设:抽调业务素质高,责任心强,工作有能力的健康职工及时充实到医疗救护和卫生防疫队伍中,不断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知识和有关法律法规的培训,提高应急能力,建立一支反应迅速,措施有力的医疗救护和卫生防疫队伍。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收集和上报: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监测上报制度,及时收集、分析疫情上报资料。对上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认真登记,详细询问事件发生时间、地点、人员伤亡情况,可能的致病原因,疫情波及范围以及目前采用何种控制措施等。根据接报内容进行初步分析事件性质、严重程度、疫情发展趋势,及时报告院长和分工领导。院长立即召集应急队有关人员对疫情可靠性、危害性认真分析,确立是否立即到达现场。一旦无法排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一方面立即调集应急队采取适当防护后赶赴现场,采取初步医疗救治和防控措施,同时立即报告县疾控中心。
四、突发事件分级
突发事件级别(一)特别严重突发事件(红色预警)发生鼠疫、肺炭疽和霍乱暴发;动物间鼠疫、布氏菌病、炭疽和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等流行;乙类、丙类传染病暴发或死亡10例以上;发生罕见或已消灭的传染病;发生新发传染病的10例疑似病例;中毒人数超过100人或出现死亡10例以上的饮用水、食物中毒事件;10天内发生30人以上或出现死亡5例以上的职业中毒事件和有毒有害化学品、生物毒素等引起的集体性急性中毒事件;发生生物、化学、核辐射等恐怖袭击事件。(二)严重突发事件(橙色预警)乙类、丙类传染病暴发或死亡5—10例;发生新发传染病5—10例疑似病例;中毒人数50—100人或出现死亡5—10例以上的饮用水、食物中毒事件;短期内发生3人以上或出现死亡1例以上的职业中毒事件;医源性感染暴发并引起10例以上死亡;药品引起100人以上群体性反应或10例以上死亡事件预防接种500人以上群体性反应或10例以上死亡事件;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或10例以上死亡;严重威胁或危害公众健康的水、环境、食品污染和放射性、有毒有害化学性物质丢失、泄漏等事件;(三)一般突发事件(蓝色预警)乙类、丙类传染病流行并有5例以下疑似病例;中毒人数30人以下或出现死亡1例以上的饮用水、食物中毒事件;10天内发生30人以下或出现死亡1例以上的职业中毒事件和有毒有害化学品、生物毒素等引起的集体性急性中毒事件;医源性感染流行并引起1例死亡;药品引起的30人以上群体性反应或有1例以上死亡;预防接种引起的100人以上群体性反应或有1例死亡;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流行或1例以上死亡;放射性、有毒有害化学性物质丢失;学生因意外事故、自杀或他杀出现死亡1例以上的事件;上级卫生行政部门临时规定的其它重大公共卫生事件。
第四部分 应急处理
一、应急前准备:
1、应急队员除做好日常性医疗救护和卫生防疫工作外,还要时刻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准备,包括应急包、执法文书、文具、参考资料、宣传资料、调查表、消毒处理器械、预防用药品等,必要时带齐照相、录像器材、通讯工具、钱。
2、应急组织:根据事件性质不同,明确医疗救护人员及卫生防疫人员,确定收集、分析、撰写报告的人员,确立对调查最终负责人员等。
二、应急反应:
1、应急队员要在接到华丰镇卫生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领导小组的指令后,立即采取适当防护措施2小时内赶赴现场。
2、现场调查计划:应急队员到达现场后,面对纷乱的环境,要明确调查的目的和任务,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是为控制疫情提供帮助,必须制订调查计划:首先联系当地负责人,了解事件概况,“首例”病例或“首诊”医生开展调查情况,采取初步措施的效果等。然后列出需要调查的清单,并经常与当地负责人、同事之间交流,必要时可请求上级部门或其他部门帮助。
3、现场调查:根据事件发生经过,确立流行的存在,初步确立暴露因素,提出控制方案。开展病人个案调查,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和现场医生的指导,确定诊断标准,指导检验人员采集标本进行相关项目检测,找出致病因素,核实病例并计算病例数,描述病例三间分布,根据暴露因素的不同确立高危人群。提出对病人、高危人群采取的防控措施。
4、调查结束,对结果进行分析,明确病例定义,分析发病调查资料,撰写正式调查报告,同时向当地负责人、其他有关部门提出控制建议和意见。
5、总结:事件结束后,要写出对事件调查和防控效果评价的工作总结,找出工作中薄弱环节,制订防范措施。
第五部分 技术培训
一、培训目的:(一)掌握《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条例》、《食品卫生法》、《职业病防治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做到依法防治,科学防治。(二)在职医务人员、防疫人员、检验人员掌握各种传染病、中毒事件基本知识,实验室检测和技术操作规范。
二、培训对象、方式、内容:培训对象:防疫人员、检验人员,各卫生所临床医务人员、疫情员。方式:可分为应急培训和长期培训,采取灵活多样方式,确保培训质量。培训内容是相关法律法规及专业知识。
第六部门 附则
名词解释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重大生态环境破坏和对全国或者一个地区的经济稳定、政治安全构成重大威胁和损害,有重大社会影响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
2、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指病因未明,发病机理、传播途径、流行规律不明的一类传染性或非传染性疾病。
3、职业中毒:指企事业单位包括个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有毒有害因素引起的中毒事件。
4、食物中毒:指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者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出现非传染性的急性、亚急性疾病。
5、预案实施时间
本预案自印发之日起实施。〈华丰镇卫生院关于印发《华丰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通知〉(华卫字〔2010〕6号)同时废止。
附件:1、华丰镇卫生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领导小组
2、华丰镇卫生院各类应急队成员名单
3、华丰镇卫生所卫生应急网络人员表
附件1:
华丰镇卫生院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领导小组
组 长:孙义森
副组长:崔卫洪
成 员:乔永胜 孟凡超 刘志成 杜汝强 周艳芹
连小波 徐延秋 王 哲 李汪丽 杨 霞
程国梁 吕 娟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疾控科,李汪丽同志担任疾控科主任,并负责与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
附件2:
华丰镇卫生院
各类应急队成员名单
一、 医疗救护组:
组 长:崔卫洪
成 员:乔永胜 孟凡超 周艳芹 徐延秋
王 哲 杨 霞 颜大伟 王 凯
张茂洪 程国梁 陈 霞 宁海红
二、 卫生防疫组:
组 长:孟凡超
成 员:李汪丽 王 媛 李 玲
许文悦 张叶叶
三、后勤保障组:
组 长:刘志成
成 员:刘常平 颜士祥
周长勤 李 涛
孔祥东 徐 勇
值班电话:5851120
值班地点:院部办公室
值班车辆:救护车
传染病网络直报报告管理制度
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条例》等规定,特制定本制度。
二、要高度重视,充分认识网络直报工作的重要性,保证网络直报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要有专人具体负责,保证网络的畅通,确保发生疫情时能在规定时限内报告。
四、网络直报人员要加强对新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的学习,做到熟练掌握,保证报告质量。
五、网络直报人员每日到相关科室收取传染病报告卡,并按规定时限进行网络直报,报告内容要准确,不能缺项、漏项。如非网络原因造成漏报、错报、迟报者,当事人应承担相应责任。
六、每日坚持查看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的公告栏,及时了解疫情动态,每日对所报告的传染病卡自查,并做好自查记录,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每周对本单位疫情报告情况进行自查,发现未上报的传染病卡及时补报。
布鲁氏菌病预防控制应急预案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乙类传染病,包括人间布病和动物间布病。人间布病一般由动物间布病传播而来。布病防治和应急处理,关系到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和社会稳定,因此必须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共同进行。为切实做好全镇布病应急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5988—1995)》,结合我镇实际,制定本预案。
(一)布病疫情发生后,各级相关部门应本着政府领导,部门配合,依法防控,科学应对,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各司其职,分级负责的工作原则,立即按照本预案采取预防、控制等各项措施,严格控制疫情发展和蔓延。 散发布病疫情的应急反应,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动物防疫机构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规范》要求,发现疑似和实验室确诊的布病病例应在诊断后24小时内填写报告卡进行网络直报。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同时派专业技术人员深入疫点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县级地病办接到疫情报告后,应当立即协调当地疾病预防控制和动物防疫机构专业技术人员同步处理疫情,同时向市地病办报告疫情。市地病办根据疫情严重程度,迅速组织市疾病预防控制和动物防疫专业技术人员深入疫点处理疫情。 疾病预防控制人员进入疫点后,要开展个案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通过询问流行病学接触史,根据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和试管凝集试验结果,进一步核实诊断,确定临床类型,分析可能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和传播因子。通过对疫点周围重点人群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确定传播范围和传染条件,对布病现症病人进行全程正规治疗。 动物防疫人员进入疫点后,要对病人家和疫点内羊、牛等畜群进行检疫,对检出的病畜一律集中扑杀并进行无害化处理,对畜舍进行消毒处理。 疫情处理结束后,要写出疫情处理报告,并逐级上报。 出现布病爆发点的应急反应 布病爆发点是指2周内,局部地区(村庄等)或一个集体单位(养殖场等)发生3例以上布病新发病人。 出现布病爆发点后,当地地病办要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立即协调、指挥疾病预防控制和动物防疫机构专业技术人员赶赴疫点同步处理疫情。郑州市地病办应立即组织市疾病预防控制和动物防疫机构的专业技术人员深入疫区,指导当地相关人员处理疫情。 调查爆发原因 :
1.回顾性调查 疾病预防控制人员进入现场后,通过走访、座谈等方式,对布病爆发情况进行全面调查了解,收集有关爆发时间、地区、人群和畜群分布、变动等方面资料,特别是首发病人(病畜)出现的时间、地点及可能的原因等方面的资料。
2.化验检查 采用血清学和细菌学方法检查牲畜和人,了解感染和发病情况,如怀疑食品(奶、肉等)、水源或皮毛引起的亦应采样检查。
3.综合分析 对上述所获得的资料和检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找出引起爆发的来源和主要的传播因素,确定本次爆发波及的范围,提出具体的预防措施。
(二)采取速效性措施 针对引起爆发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如爆发是病畜引起,要对羊、牛、猪进行全面检疫,检出的病畜,一律进行扑杀并无害化处理。 疫点内的牲畜减少流动,避免互相接触。畜产品在原地存放和消毒,暂不外运。 对疫点周围受威胁的牲畜进行紧急检疫,检出的病畜一律扑杀并无害化处理。 如果是由奶制品所致,应对未食用的奶制品消毒处理,并追查来源,通知有关地区和部门进一步调查处理。
(三)健康家畜免疫 对疫区内所有健康羊100%进行紧急免疫。
(四)现症病人治疗 对确诊的现症病人一律进行全程正规治疗。如病人较多时,可在医院或临时成立的病房内集中治疗。病房、病人的衣物、用过的物品等,按规定进行消毒。 在布病爆发时,不要在疫区内召开有彼邻地区人员参加的大型会议和举行各种群众活动。
(五)现场消毒 病畜流产物污染的场地,牲畜的皮毛及粪便等,应按规定消毒和无害化处理,并做好个人防护。
(六)总结报告 爆发点处置工作结束后,各部门要对已采取的控制措施效果进行评价,写出工作总结和评估报告,报当地地病办和上级主管部门,并逐级上报。
有关部门职责:
(一)卫生部门 1.组织防疫医疗队。调集临床、流行病、检验及消毒等专业人员,开展疫情控制工作。 2.治疗布病患者。对布病病人进行全程正规治疗。 3.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迅速查明疫情发生的时间、传染源和感染过程,确定传播范围,对疫情作出全面评估。 4.做好重点人群布病监测工作。 5.开展健康教育,宣传布病防治知识,提高群众自我保健意识。 6.储备必要的药品和器械,做好布病诊断、治疗和疫情控制等各项准备。
(二)畜牧部门 1. 负责疫区内家畜检、免疫工作。 2.加强疫区内羊只免疫工作,并对未免疫家畜进行疫情监测,监测面达到100%。对所有检
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等,结合本院工作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一、疫情报告重点科室有:内科、外科、儿科、妇产科、皮肤科、中医科、口腔科、检验科、放射科。
二、各科室发现法定传染病都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及时报告,医生实行首诊负责报告制。医生要做好病人的交接班工作,不得有漏报现象。
三、报告范围:甲、乙、丙类和其他重点监测传染病。
甲类:鼠疫、霍乱(2种)
按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卫生部规定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其它乙类传染病和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
乙类: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甲型H1N1流感、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26种)
丙类: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手足口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11种)
其他重点监测传染病:非淋菌性尿道炎、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水痘、肝吸虫病、恙虫病、生殖道沙眼衣原体、结核性胸膜炎、不明原因性肺炎,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需要网络报告病原携带者的病种有:霍乱、脊髓灰质炎、艾滋病。
四、传染病的诊断与登记:严格按照传染病诊断标准诊断并进行详细的门诊日志登记本、传染病登记本、传染病报告卡、出入院登记本等登记。
五、报告时限:对甲类传染病和按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病原携带者以及卫生部规定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人等,应在2小时内完成网络直报。对其它乙类、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卫生部决定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管理的其它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应在24小时内网络直报。
六、疫情报告接收科室:本医院预防保健科(遇到紧急传染病疫情时同时报告医院医务科或办公室)。
七、报告方式:利用电话方式报告传染病报告卡,卡片要填写全面、完整、字迹清楚、地址详细、内容准确,不得涂改、不得缺、漏项。发现甲类传染病或紧急疫情时可先口头报告,以后补报传染病报告卡。
八、疫情管理人员负责全院传染病疫情的报告管理工作。各科室负责人负责本科室的疫情管理工作。
九、建立疫情自查制度。每周一次小检查,每月一次大检查,做好检查记录,报告医务科并进行月通报,并与绩效挂钩,对检查中存在的问题被检科室应及时进行整改。
十、对迟报、漏报疫情的医生根据医院指定的百分考核标准进行处罚;对因漏报疫情造成疾病传播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在疫情管理报告工作中有突出表现的,给予表扬和奖励。